湛甘泉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广东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学术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湛甘泉文化促进会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宗旨。把湛甘泉对教育事业、哲学研究,对促进文化发展、诗歌创作、书法造诣的奉献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甘泉文化的研究,重点可分下列七部分。 一:湛甘泉生平史迹考证 湛甘泉生活近一个世纪,很多文献都有其事迹记载。如《明史》、省通志、增城县志、清初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乾隆时范瑞昂的《粤中见闻》,檀萃的《楚庭稗珠录》记述湛甘泉的史实较详,形象亦好。但增城乡间又有不少诋毁甘泉的流言蜚语。“道高毁来,德修谤兴”。古已有之,历来如此。需要认真考证,去伪存真,还甘泉以本来真面目。甘泉1466年生于增城县沙堤乡(今新塘镇)。九岁时祖父湛江去世,后父亲湛瑛又遭诬陷,被捕入狱。 因少遭家难,14岁始入独冈塾学读书,16岁后在西洲外祖陈云溪支持下,读书于广州。27岁考中举人。甘泉原名“露”,回乡祭祖时,发现犯了祖讳,与始祖湛露重名,即时改名湛“雨”。他本已取字元明,又取表字民泽。中举后即上京会试,可惜名落孙山。但甘泉不甘挫折,得顺德学友梁景行引荐,于弘治七年二月,往江门拜陈白沙先生为师,即时烧毁上京会试的证件,以表专心学习的决心。 这期间有些事,考证中要注意的,甘泉入白沙门时,白沙已67岁,次年白沙母亲去世,白沙为之守孝三年,时白沙已年逾七十,老病交加,再未离开过家门半步。甘泉也并非长住江门学习,因已中了举人,主要靠老师启发式自学,且甘泉时已有个4岁的儿子,上有老母,下有妻儿。故以居住广州为主,往来于江门,沙堤之间。所以说,甘泉在35岁之前是极少在家乡生活的。 甘泉32岁时,已领悟了“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思想体系,受到白沙的赞赏说:“江门衣钵属之子矣”。白沙晚年,谁能继承江门学派的衣钵,是颇受关注的大事,因这时白沙的学生多已功成名就,做官的,教学的,悠游林泉的都有,如梁储、林光、张诩、黄泽、林高、吴延举、李世卿等知名度都很高。白沙早期的弟子陈庸的学生伦文叙中了状元。湖北名士李世卿曾写信问白沙,楚云台现在谁住? 白沙复信甘泉云:“民泽足下:李世卿书来问守台者,老朽已民泽告之。冷焰并腾,殆出楚云之上,盖以免世卿,使求之语言之外……,贤郎有病,可徐徐而来,眼中未有能夺公楚云手段也。”接着又写了三首诗,把江门的钓台作衣钵,交甘泉执掌。可证白沙在生前已确认湛甘泉为“江门学派”的继承人了。甘泉这时名声未显,确是件轰动的事。 白沙去世第二年,张诩作《白沙先生行状》称:“先生殁后,门人聚议,以湛雨为行状,李承箕为墓志铭,梁储为传,而墓表则属某(张诩自称),湛之为行状也,仓卒事多未备,某窃懼久而湮晦无传,暇日因重为补,以为天下后世君子告。”可证当时白沙的重要门人,对甘泉继承江门学派的衣钵是无异议的。白沙晚年,有些学生如赵善鸣、邓德昌、汤霱、曾确等尚未成名,后来多协助甘泉办书院讲学,成立甘泉的门下士。 白沙去世后,甘泉为师守孝三年,又家居一年,39岁始受佥宪徐綋规劝,奉母命前往南京国子监深造,受祭酒章懋器重,留监读书。40岁才改名“若水”。上北京会试,,高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与王阳明论学,由此名震京师。次年弘治崩驾,朱厚照登位。正德元年十月,42岁的湛甘泉获授翰林院编修(七品),充经筵讲官,同修国史,正式步入仕途。 自此十年间,甘泉曾两次充任会试同考官;任副使往江西封瑞昌王;任出使安南国正使(赐穿一品服)册封安南王。安南之行历时两年。正德十年,甘泉母亲病逝京师,即扶柩回乡葬母,守孝三年期满,请病假上西樵山建大科书院,讲学四年。嘉靖元年,朱厚骢即帝位,57岁的甘泉被诏回京,复补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同修武宗实录。次年升翰林院待读(正六品)。 又次年秋,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从四品),俗称大司成,掌教最高学府,开始讲学东南数省。嘉靖六年(62岁)回京述职。次年夏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常讲学金台。嘉靖11年10月,巡按直隶御史冯恩,上疏弹劾“湛若水乃无用之道学”。不被朝廷接纳。甘泉却于年底回应冯恩的弹劾,上《乞休疏》要求致仕,朝廷不准。反于次年7月,升甘泉为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俗称大宗伯,又称春官。 11月初一,朝廷赠封甘泉的祖父湛江,父亲湛瑛为礼部尚书,祖母梁氏,母陈氏,妻袁氏为夫人。所以民间有“三代”尚书之说。嘉靖15年6月26日,71岁的湛甘泉转任南京吏部尚书,俗称太宰,天官。嘉靖16年4月24日,御史游居敬上疏论劾“若水迂腐之儒,广收门徒,私创书院,其言近是,其行大非。乞戒谕以正人心,端士习。“ 吏部接疏后覆言:”若水尝潜心经学,希迹古人,其学未可尽非。诸所论者,容有意见不同,然于经传多所发明。但从游者日众,间有不类。因而为奸,故敬居以为言。”上曰:(即嘉靖皇说)“若水有旨谕留,书院不奉明旨,私自创建,令有司改毁。”朝廷没有责问若水,却肯定了甘泉的学说。有些大臣反而责问游居敬,支大论说:“王湛之学即出于陆(九渊),亦何诡于圣人?生徒聚讲,即有虚谈,岂不愈于商财射利之党?书院既非敕建,亦何愧与淫祠梵宇之辉煌?居敬不彼之攻,而操戈以戕诵法孔子之徒,真无顾忌之小人哉!”。 万斯同评说:“给事中游居敬劾其学术偏波,志行邪伪,至请禁若水及守仁所著书,尽毁天下书院。部议从其言,几启伪学之祸,天下恶之”。可见游居敬妄图扼杀王湛学说,是不得人心的。反被指责为“小人”,“天下之恶”。嘉靖18年秋,甘泉转任南京兵部尚书(俗称大司马),奉敕参赞机务。次年6月批转甘泉致仕。 综上所述,甘泉遨游宦海36年,其中在北京17年,回乡守孝,讲学西樵7年多,在南京为官11年。历任了翰林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官居二品,中间虽曾遭两次弹劾,亦化险为夷,可说是仕途通畅的一生。致仕后犹讲学名山20年,业绩更受人专敬,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 34532997875973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