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增城该如何推动公共服务功能、引才引智促进社会治理,适应城市加快发展、人口规模增长的发展趋势?6月23日,增城区发改物价局举办增城区“十三五”规划公众咨询会第二场暨发展与公共服务建设沙龙,20多名来自增城区有关单位的代表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活动。沙龙分为主题发言、互动讨论和总结点评三个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增城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教育、人口人才、社会治理等焦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希望政府职能下沉到社区 荔城街环翠社区居委会主任廖国民认为,社区是政府与居民沟通的平台,居民的很多诉求需要通过居委转达给各个政府部门。希望政府将职能下放到基层、社区、一线去,要给基层、社区更多的支持,帮助基层、社区及时解决好基层群众遇到的问题。例如:以往社区向上级部门报装一个路灯,需要经过数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得到解决;最近,社区接到试点停车“咪表”收费的项目,但社区并没有执法权,存在车主不交钱社区无权处理的问题等。 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落户增城 增城区人社局人才办主任蓝丹萍称,“十三五”期间,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增城区人社局将共同打造重点高校学生实习与就业、创业基地,打通高效便捷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并出台相关政策,确保高素质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培养建设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信息渠道,逐步形成区域型综合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这些措施将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落户增城。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增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郭志艺表示,2020年增城区常住人口预计将达到230多万人,建议在“十三五”期间,重新规划增城区69所中小学,使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口的规模和群众的需求。同时要促进优质教育在各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偏远农村学校与城区教育资源的差距,满足更多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加大医疗事业的投入 增城区卫生局副局长李志武认为,增城区目前的医疗发展水平,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满足不了医疗需求。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医疗事业的投入,目标是建设“两中心三医联体”。“两中心”即以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博济医院)和增城区中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为中心; “三医联体”——以区人民医院、增城区中心医院、广州教育城医院为主体,联合各大社区卫生机构,组成3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同时引进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省内著名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优化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能力,逐步完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公交网络,加大车辆承载量 增城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金建军称,增城区现有公交线路47条、423台车辆;农村客运线路15条、33台车辆。建议“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网络,继续加大公交车、客车、出租车的承载量,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 建立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增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肖琼称,目前增城有11万老年人,但养老机构只有11间,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建议“十三五”期间,通过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并积极鼓励企业和民间力量利用旧厂房等闲置资源改造成养老服务机构,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力争建立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一流公共文化设施 增城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徐红芳表示,目前,增城区硬件建设稳步推进,到2020年,增城区将建成设施一流、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镇街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特级站标准,行政村(社区)按“五个有”标准建成文化设施,并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四大网络基本完善; 其中2016将建设完成39片足球场、55片网球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增城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保持在50%以上,达到《国民体育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水平的城乡居民比例保持在95%以上,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水平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每万名市民平均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5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