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学院副院长张方林说,“目前国内关于独立学院的规定还很少,走向也不明确,其发展还在摸索中。按照教育部现有的定位,独立学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五个独立’,即与校本部相对独立、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 独立学院的本质是民办高校,也就是说其投入主要由合作方承担或者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收费标准也按照国家关于民办高校招生收费的相关政策制定。同时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即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合作双方共同商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规范。 张副院长表示,“华商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董会的组成及人选由双方商定。廖董这个人非常尊重办学规则,尊重专业管理人员。他是华商的董事长,主要负责学校发展大方向上的问题。学校日常的所有工作都由校董会选举产生院长具体负责,廖董从不干涉。” “我之前从未涉足过教育行业,我也并不懂办学的事务,但投资办学绝不是一时冲动。当时很多独立学院都是大学里的教授或者搞培训机构的人筹资来办,资金并不充裕,目的性也不十分明确,有急功近利和把办教育完全商业化的趋向。很多人以为办学校和做企业一样,也是赚钱的。 在我看来,办学校就是项公益事业,国家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来监督学校,学校收上来的学费除了支付水电费、工资等支出外,如有结余只能用来继续发展,不能提留出来支配的。因此,办教育实际上需要更多的公益心,需要足够的资金实力作支持,不能中途停下来。那时我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底气要更足些。我自己想好了:一定要坚持始终。” 在谈到如何办好教育的心得时,廖榕就还特别强调,作为企业家来说,他的一份天职就是为社会做事情、做事业、做贡献。因此,企业家要有胸怀。一个学校只有规范地管理,才能走得远、做得强。因此,我的角色定位,就是支持校长按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办好学校,做成百年名校。 为中小企业培养优秀的管理者 “由民营企业家办商学院有一个好处,因为我们本身做企业,我本人又是广东省工商联常委、增城工商联主席,经常和企业家在一起,当然会知道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廖榕就说。因此,华商坚持践行陶行知先生大众教育的理念,将“教、学、做”合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培养管理者,为社会服务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种务实的办学方针的确立,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总结。张方林副院长介绍说,当时廖榕就经常参加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参与的讨论会,根据自己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提出意见和想法。“像我们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里都经营着一个中小企业,他们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华商来,就是为了让其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提高家族企业的管理水平。 广东拥有的中小企业数量是全国第二位,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本中山大学培养领袖,二本广商培养大企业管理人才,我们华商学院的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培养优秀的管理者,这样一来学生的就业面就很宽了。” 明确了务实的办学思路后,学校以此设置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目前,华商学院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三所学院共设有22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拥有2000多名教师,建立起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以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以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力的师资力量。在校本、专科学生有27000多人,历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珠江三角为主,为中小企业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