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招收本科生为教学对象的华商学院还只是廖榕就创办的“华商教育”的一部分,按照相同原则,廖榕就还投资创办了以专科教育为主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以中技教育为主的广东华商技工学校,三者共同构成了拥有三个不同层次育人内涵的华商教育集团。三院校独立办学,资源共享。 现在我们的招生很火爆,每年分数都在提高,广东省教育厅还要求我们继续扩招,预计未来华商的本科生将达到3万。我希望在学校成立十周年时,华商的方向要更加明确,管理要更加规范,要拥有一定的内涵。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我们的学校要办成百年老校。”这就是身体力行的廖榕就,他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一份自觉的承诺。 希望拥有与“公办”平等的身份 “办学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太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民办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现在民办院校无法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比如民办院校的教师没有事业编制,也就意味着不能在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内实现流通,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师资力量。民办院校本身因为历史短、基础差等劣势,如果政策上不给予倾斜支持,甚至连平等竞争的条件都不具备的话,民办院校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廖榕就感慨道。 他不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但他的内心的确有着一份深深的忧患。廖榕就最担心的是国家政策的不连贯、不系统和随意、多变。他列举了这样一种现象,比如从2004年开始筹建华商学院,在经过洽谈合作方、购置土地建设校园、配置全部硬件教学设备、组建师资队伍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廖榕就将申请资料递交给了广东省教育厅。 经过层层审批、备案,以及教育部召集的专家组评估,华商学院终于拿到了学校招生代码,于2006年正式成立。但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华商学院从买地筹建开始就是以太阳城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来操作的,学院成立后,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以独立法人名义拥有财产权,也就意味着要将全部的财产权转交给华商学院; 廖榕就面对的不仅是土地手续的登记、变更等麻烦,更大的问题在于转交涉及到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税款。这是一个企业家无论如何都难以应对的。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据说,今年香港将有8所大学要在深圳办学,引进先进的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是一个促进,是好事。但这也对生源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民办大学的政策有越收越紧的趋势,会造成民办大学的“国进民退”和不平等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廖榕就曾在获得“世界杰出华人奖”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比尔•盖茨已经告别了微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社会公益事业当中。我达不到比尔•盖茨那种心怀全人类的境界。但是作为一个华人代表,作为一个有志于为民族做出贡献的华夏儿女,投身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在美国,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康奈尔等世界一流的名校都是私立大学。我的梦想,就是要打造一所中国的哈佛大学。” 虽然前路仍需摸索攻坚,但华商学院一直在奋力前行。“当中国社会涌现出一批出自华商学院的商界精英那一天,就是我的‘中国哈佛梦’圆梦的那一天。为中国打造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是我对祖国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廖榕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