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县委旧址 增城县委旧址是一栋当地普通的建筑,青砖墙体,屋顶为木质结构,屋面为黑色燕子瓦.尽管它的周围是残垣断梁,荒草萋萋,却仿佛可以听到当年那金戈铁马之声.旧址的门楣正中为三个苍劲的大字:山海镇,两侧雕刻着宋刚,宋岳,宋博等英雄的名字,他们曾率部队驻扎在这里,浴血奋战,为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从大门正中进去,看到的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这种院子具有清代南方典型的客家院落特征:石阶,廊柱,天井,重门,藏书阁,堂屋,显得朴实而雅致.而堂屋的两侧及后面是一间连一间的房子,大约有10多间,每一间面积都不是太大.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设在小迳村.它建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相距200米有两处联络站,都是比较典型的客家围屋,门口仍挂有解放后颁发给宋刚,宋博的“军属光荣”和“工属光荣”的纪念牌.宋刚的故居现仍有人居住,宋博的故居经过翻新,现保存完好,成为广东红色旅游的景点之一.宋刚,宋博,宋岳,陈李中,丘松学,李一鸣,钟育民,钟达明,徐文,朱翼,罗声以及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就是血与火淬成的石头,这石头就是佩在派潭大地母亲怀抱中的一颗闪亮的红宝石! 荔城街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荔城街庆丰村马屋社,是一座独具规模的仿古建筑,布局为深16米,广九间44.5米,面积为712平方米.陈列着中国人民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各个时期的战绩和重要人物(如谢光团长和王国祥副团长)功绩历史.纪念馆内设有中共增城市党史研究室,增队史陈列室.城党史图片展览,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队部(旧址)办公室,增城人民常备大二大队.堂门正门挂一铜牌,镌刻阴文红子:“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旧址.增城人民政府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八日”.纪念馆背靠山林,门前是广阔的余坪,长95米,宽22.7米,面积2156.5平方米,植满常青树和花草,坪地前有一水面开阔的清澈池塘,长150米,宽50米,池边树下有供人休息的石椅9个. 增江街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馆在东湖公园对面荔枝山顶驼.碑高1.1米,巍峨耸立在1.2米高的石米弥座之上.全碑由下而上逐渐收分,上小下大,状a士纪念碑”十个黑色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碑的底部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镌刻有介绍增城县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起中共增城县委和革命武装队伍,先后与日寇,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1949年配合南下大军131师,解放增城全境的丰功伟绩的碑文.1981年当地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竖碑永志. 新塘镇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原是村子里的书院,大概150平方米,至今有200多年时间.当年,房子一带是田地,这里曾经是抗日游击队来来往往的落脚之地,阮海天也曾在这里住过.大房子的旁边是当年游击队旧址的厨房,厨房门上是个小“平台”,因为位置比较高,当年的抗日游击队,就把它当做哨台,哨兵站在上面为游击队放哨,观察日军的动向.增城话中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有女要嫁竹园涌,鲜鱼鲜肉鲜虾公,三月红荔枝大大倾”,说的是增城竹园村的荔枝特别有名,特别好.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这个以荔枝闻名的村子一带,抗战时期曾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队伍,也就是由本村的阮海天参与领导的竹园涌抗日游击队. 竹园村一带向来是军事要地.在这附近,陆路有广州通往粤东的公路干道和广州通往香港的广九铁路,水路则沿东江河道可达惠州,广州甚至香港,这就成为广州东部交通的咽喉地带,军事上则是攻守广州的必争之地.日军侵略华南,在大亚湾登陆后,分兵把守铁路,公路,沿线据点林立,所以,这一带也成为抗日人民武装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所在.为了打击日军,阮海天等在广九铁路沿线的仙村,雅瑶(即竹园村一带)用“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的名义,分别成立了仙村大队,雅瑶大队;后来,又在两个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第三区常备队及雅瑶常备队,这是中共在增龙地区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支正式武装队伍,也就是竹园涌抗日游击队的主力部队. 派潭解放纪念园纪念17英烈 1949年10月12日,南下大军四野一三一师抵达龙门永汉,分两路向增城进军,一路经正果向增城进发,另一路由浪拔折向都田直插派潭,再进军增城.当夜,直插派潭的四野一三一师三九一团已进驻围园,马村,鹅兜等派潭圩周边村庄,对驻守派潭圩的国民党保安总队张毅大队作了钳形包围.晚上9时,南下大军向敌据点发动进攻.起初,敌人还以为是“土八路”骚扰,负隅抵抗,后见信号弹在夜空闪亮,又有大炮轰击,知道我南下大军已经抵达,便无心恋战,缴械投降.但敌大队长张毅仍带一队人马在博爱堂的炮楼负隅顽抗,后遭我军炮火猛烈轰击,敌人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摧毁,部队发起冲锋,敌人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战斗仅进行半个小时便结束,敌保安大队长张毅,联防中队长温汝钦等官兵全部被俘. 拂晓,南下大军又解决了大埔村反动自卫队,派潭宣告解放.在解放派潭的战斗中,南下大军全歼国民党守敌1个保安大队和1个联防中队以及1个地方反动自卫队.为了派潭人民的解放,我南下大军牺牲了17名战士.解放后,派潭人民政府在派潭圩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以志纪念.派潭解放50多年来,派潭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17位烈士.为了让后辈永远记住他们的事迹,派潭镇决定规划建设“派潭解放纪念园”,使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增城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派潭解放纪念园”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除了对原烈士纪念碑进行修缮外,还将增设烈士纪念馆,烈士雕像及烈士纪念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