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前往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参观抗日英雄阮海天故居!汽车穿梭在宽阔平坦的乡道上,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古树、村庄、田野,蒙太奇般在车窗前更迭变换。一路上,由乡道而荔新大道而仙村大道,我们谈论着增城,谈论着古往今来,谈论着家国天下,谈论着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增城,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增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增城,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仙村的抗日英雄阮海天故居,是增城红色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仙村阻击战,就是在故居所在地竹园村发起的,打响中共领导增城人民抗日第一枪!阮海天故居建于清代,坐西朝东稍偏南,五间两进,总面阔15.5米,总进深11.3米,占地面积175.15平方米。 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绿灰筒瓦,青砖石脚,红阶砖铺地。门为凹斗门,正面为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两侧有看墙,花岗岩石门框。正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共13檩,屋内明间为小客厅,前有天井,前左右侧为次间,后左右侧为房,花岗岩条石铺地。故居主体完整,灰塑壁画精致,保存尚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阮海天(1916——1955),增城仙村人。1932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后参加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广州苏维埃之友等进步组织。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西江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阮海天奉上级党组织指示,回增城重建中共组织,建立抗日人民武装,在神山小学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开展工作。1938年2月,中共增城县仙村支部成立,阮海天任支部书记。 同年秋,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增城工作队的协助下,建立抗日自卫团仙村大队。同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紧接着惠阳、博罗沦陷,逼近增城,直指广州。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阮海天组建了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并担任军事指挥。10月下旬,日军数十人沿东江河堤水陆并进,经西福河口到白鹤洲一带骚扰老百姓。 阮海天与队长单容沛等人率领三区常备队、雅瑶常备队、仙村抗日自卫队埋伏在白鹤洲截击敌人,并部署竹园村、巷头、蓝山的武装群众在对面河堤拦截敌人,打响了增城人民对日作战的第一枪。此后,阮海天率队在广九铁路沿线塘美至石滩一带屡袭日军据点,并于年底率队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随军杀敌队独立中队,任副中队长,在增博边境活动。 1939年4月,阮海天率队开赴东莞,编入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任第三中队队长,在东莞、宝安一带打击日伪军。1940年9月,阮海天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1942年3月,阮海天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副队长,活动于广九铁路西侧。1943年,阮海天奉命返回增城,恢复东江北岸及广州外围游击战争,并于同年10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独立第二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任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大队长。 1944年7月,阮海天改任东纵独立第三大队大队长。1945年2月,阮海天任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支队长,指挥该支队三次粉碎日伪军对增城县永和根据地的“扫荡"。1946年6月,阮海天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阮海天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参谋处副处长,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三团团长,参加解放广东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阮海天调任广东军区粤中军分区副司令员。1952年秋,阮海天调任中南军区第二文化速成学校副校长。1954年,阮海天任江西省军区教导团文化补习学校校长。1955年,阮海天调回广州军区工作,同年逝世。参观完阮海天故居,随后去了中共增城县仙村支部旧址和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一街六巷四横路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