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行动、重要抓手。目前,广东省已建设16个国家级、161个省级、5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161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3051亿元,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带动作用。 青山在前,白云掠影,放眼望去,连片金色稻田盈满青山与村庄之间的田野。这里是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称“增城丝苗米产业园”)派潭村种植基地,这里的500余亩水稻在2021年7月24日迎来丰收。自7月13日,增城丝苗米产业园举行开镰仪式以来,散落于增城区朱村街道、派潭镇、宁西街道、新塘镇、石滩镇的万亩良田进入收割季。 一阵阵温热的“米香”随风弥漫在田野。伴随着两台收割机快速作业,收割、脱粒、吐秆、装车,不到1个小时,4亩地近3200斤优质增城丝苗米被灌进货车。收割过程中,不时有白鹭飞过。“生态好的地方才有白鹭。”广东友粮实业有限公司种植经理梁思毅说。不止白鹭,在稻田水渠里,清晰可见鱼儿自在嬉戏,这里和广州市4a级景区白水寨,只隔了眼前这座青山的距离。 闻香识米擦亮金字招牌 “北有五常,南有丝苗”,从来好物美名扬。素有“米中碧玉”之称的增城丝苗米,以光泽柔润、米粒细长、满口含香在大米界久负盛名,民间也有丝苗米出自寺庙,本叫“寺庙米”的传说。丝苗米好吃,史籍亦有记载。早在清朝庚辰年(1820年),《增城县志》就提到了增城丝苗:“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可见,至少在道光年间增城出产的丝苗米已闻名遐迩。 而今,增城已称为“中国丝苗米之乡”。增城丝苗米已成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增城丝苗米之于增城,正如荔枝之于增城,两朵增城区农产品的奇葩,逐渐形成两大增城区农业行业标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巧用现代科技,以丝苗米起源文化为核心,主打生态种植和智慧农业的增城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运而生。 2021年春造,增城丝苗米产业园种植的丝苗米品种主要有美香占2号、荔香丝苗米、增荔增城丝苗米、增荔油粘米等。其中,增荔增城丝苗米荣获“最香浓米”大奖,在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组委会荣获“金奖”,在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活动中荣获“籼米十大好吃米饭。”目前,园区以擦亮增城丝苗米金字招牌为己任,以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为目标,以高产优产增城丝苗米为湾区都市农业强区定盘心,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发展稳中向好。 数字赋能确保优质出品 好生态,出好米。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将生态作为选址标准,以数字和智慧手段覆盖种植、管理、生产、出品等全产业链,为增城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会提前对每块稻田的土壤进行成分检测,看看土壤肥力在不在标准范围内,缺氮就加氮,缺锌就补锌,少磷钾配磷钾。”梁思毅介绍,土壤调试完成后,采用无人机播种作业。“种粒间距合理、接行精确无偏差、24小时连续作业,这样种出的水稻通风透气采光好,肥料和农药用量降低,有效降低生产成本5%~10%,提高土地利用率0.5%~1%。” 增城丝苗米产业园引了先进的水稻旱直播技术,将种子直接播入稻田。“水稻旱播技术将农机农艺融合,水稻生长整齐,穗足粒多,省去育秧和插秧等环节,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是一种适宜推广的轻简化高效栽培模式。”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组负责人表示。“采用白水山的山泉水灌溉,是派潭镇派潭村丝苗米产业园基地种出优质大米的秘诀之一。”科旺实业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欧杰文进一步说,除了从加强育种研究、实行生物防治、使用有机肥三方面保证丝苗米品质,产业园还非常重视灌溉水的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