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具的使用上,广州榄雕手艺人不赞成机器完全代替手工雕刻工具,但他们也会与时俱进更新、升级自己的雕刻工具,像是牙机、钻孔机、小型抛光机之类能提高效率的电动工具成为很多榄雕手艺人新的选择,有些年轻的榄雕手艺人也会在前期构思阶段用电脑制图提高效率、节省材料。周汉军认为,现代电动雕刻工具与辅助工具提高了老手艺人的工作效率,也方便初学者快速上手,让他们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值得推广。 3.就地取材:题材挖掘 榄雕创作题材多样,可分为传统题材与现代题材两大类。传统题材包括榄舟、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纹样等类别;现代题材则以现代人的形象、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场景和故事等内容作为创作蓝本。广州榄雕的创作题材丰富,传统与现代两种类型的题材都有涉及。但与其他地区榄雕的创作题材相比,广州榄雕最突出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选取当地人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粤剧故事,以及当地的民间传说、特色产品、生活场景等对象作为创作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蕴含美好寓意的吉祥图案——葫芦螳螂是广州榄雕手艺人常选用的题材,葫芦粤语谐音福禄,有多子多孙、多福禄之意,螳螂形象生动活泼,容易让人联想到积极向上的精神,且其爪锋利,在当地民间扮演着保护神的角色,两者组合在一起寓意守福禄、保平安。佛道神仙类题材在广州榄雕创作中也很常见,除了如来、观音、罗汉等传统素材外,广州榄雕手艺人还喜欢挖掘与当地传说有关的神仙形象和故事。 例如,广州增城民间故事中有“一仙一佛”的传说,“仙”即何仙姑,“佛”为宾公佛,又称牛仔佛。传说,增城是何仙姑、宾公佛的故乡和成仙之地,当地榄雕手艺人以这两位仙佛的形象和故事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榄雕作品,周汉军的《仙姑遗履》《西园绣履》就是根据增城关于何仙姑成仙前后的民间故事传说创作出来的,卢庆强的圆雕作品《牛仔佛》则是以宾公佛的形象创作的。 龙舟、荔枝、芭蕉、乌榄等当地特产也常常作为主角或点缀出现在广州榄雕的作品中,如曾昭鸿的代表作《龙船》《岭南龙舫》《中华世纪龙船》都是以龙舟作为主角,周汉军的代表作《宾公佛》系列故事则是以增城正果乌榄树为背景。此外,广州榄雕还有不少反映当地人生活场景的题材,比如曾昭鸿的《水乡风情》展示的是珠三角“水乡”的繁华景象,周汉军的《荔乡怀古》系列故事也属于此类,《荔乡怀古•迎亲归》表现的是增城荔枝成熟之时,村民欢迎当年下乡知青回乡分享丰收喜悦的场景,《荔乡怀古•休渔》则取材于增江疍民生活休渔期的生活场景。 4.因材施艺:技艺表现 因材施艺是广州榄雕创作的基础,也是其技艺传承的关键。此处“因材施艺”中的“材”有两层含义:一为材料,二为题材。对比木雕材料,榄雕的材料质硬形小,纹理不佳,材质本身的局限使手艺人能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更考验他们的雕刻技艺与创意功底。通常,广州榄雕手艺人会根据榄核的特点,因势象形,顺其自然,确定造型与主题,或根据创作的题材、立意,选择适合的材料和适宜的雕刻技术进行制作。 从材料形态上看,榄核中间大两头尖,与船的形象类似,适合雕刻核舟类作品,历代成名的广州榄雕手艺人都创作过这一题材。从材料特性上看,榄核内部中空,雕刻力度控制不好很容易穿透榄壁,因此无法像木雕那样随心所欲地创作,但中空的样式非常适合做镂空处理,广州榄雕手艺人借鉴了牙雕工艺中镂空通雕的技法,扬长避短,发挥材料优势,雕刻出蟹笼、雀笼、花篮、花灯等通透的物件,曾昭鸿的《镂空吊链字母宫灯》就是运用了这一技法。 从材料的局限性上看,榄核具有个小,形状单一等缺点,针对这一缺陷,广州榄雕手艺人创造出镶嵌拼接技艺,以叠加、连接等的形式将多个榄核单体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小件变大,拓展了榄雕创作的空间。曾昭鸿的《中华世纪龙》便是一个大件榄雕作品,它长19厘米,高9厘米,用了200多颗乌榄核镶嵌而成,其技艺精巧,毫无拼接镶嵌的痕迹,堪称一绝。 就创作题材而言,广州榄雕同样是因材施艺,因意造型。周汉军的榄雕系列作品《增城八景》是其典型的代表,该作品以增城地区八个名胜景点为创作题材,没有采用传统风景雕刻中的圆雕、镂空雕的复杂技法表现,而是借鉴广式木雕中薄意浮雕的雕刻技法,化繁为简,以榄核为画布,以雕刻刀为画笔,将山水、树木等景物错落有致地“画”在榄核之上,让榄雕展现诗情画意之美。 另外,同一题材的作品立意不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虽然《荔乡怀古•休渔》和《东坡夜游赤壁》同为榄舟类题材的作品,但因立意不同,表现手法、风格也迥然不同。《东坡夜游赤壁》精雕细琢,表现游船的华贵之美,《荔乡怀古•休渔》以大刀阔斧、粗犷豪迈的手法,甚至局部保留榄核原皮,展现渔船的粗犷之美。 三、结语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及笔者近三年来对增城地区榄雕工艺的田野调研,得出以下结论:广州榄雕具有原材料产地的优势,选材用料考究,工具顺手合用,创作视角独特,技法构思新颖;榄雕手艺人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性,愿意接纳现代化工具设备,更偏爱本土化题材,在材美基础上施以精巧的技艺;广州榄雕工艺体现了岭南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本土性的特点。深入探析广州榄雕工艺,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其工艺的认知和欣赏,从而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榄雕的创作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彭小荣.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03):48. [2] 顾永芳.橄榄核雕鉴赏与收藏[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06):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