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尚雅院 尚雅院是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推动的入驻项目,创客“织女刘娘”刘来自江西。刘娘带着对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的热爱,发起了本项目。利用解放前中山大学教授的老院改造完成。尚雅院以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将传统琴棋书画、传统服饰、传统礼仪、传统女工等以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呈现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并更有活力的景象。 5、遇到的问题和期望获得的支持 系统地挖掘收集夏街村古驿道、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和内容。注重教育培训,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以直观、灵活的表现形式,梳理、整合夏街独特的文化现象,展示夏街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魅力,使之成为“广州新名片”。并有效利用“古驿道+”,将旅游、休闲、教育、文创和农业结合,促进多种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各方的积极参与及支持,目前在夏街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困难,阻碍着整体工作的进展。 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目前,夏街的古旧建筑,绝对大部分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同时居住者由于缺乏保护和环境改善意识,大多建筑随着时间的迁移及人为的改造,而遭到破坏,生活环境也较为恶劣,污水和垃圾随处可见。因大多数居住人员居住少则数年,长则十多二十年,房东或租客一般不愿意解除租约,大多数已整合的房子,均是租客因搬迁退租整合下来,自主退租的人只是极少数,这给房源整合及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造成较大的困难。入驻的手工艺人或创客,前期还未能通过自身的运营,实现稳定的收入,租金和较大的修缮费用对入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也是目前阻碍手工艺人和创客入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望获得的支持:项目的推进,除了需要平台自身的继续努力外,如能获得社会或政府等相关的支持,将对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已入驻的项目提供奖励或房租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提升其对项目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运用自媒体及政府媒体,协助入驻项目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结合部门或单位的服务或活动,优先与入驻项目进行合作,又或进行相应的服务或产品采购,为项目创造收益。 建筑师及规划师进驻到规划场地,与当地的租户、居民、 创客形成充分的交流。在充分的交流中、建筑师及规划师等专业者,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环境的不满及需求所在,了解到当地的产权、管理权等社会及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夏街古建筑和古驿道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和修复,同时改善村落整体环境,包括垃圾处理、公共空间景观打造,线网整改等。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历史建筑基于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需要,可以在本规划允许范围内进行多种功能使用; 在不损害历史建筑的结构及其核心价值要素、不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可申请适当增加其建筑使用面积。例如,原功能为居住的,宜保留和延续居住功能,或作为民宿、客栈等使用;原功能为商业的,宜作为创意办公、画廊、书店、传统手工艺作坊或工艺品售卖、特色酒店、特色餐饮;原为商住混合的,商住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原功能为工业、物流仓储、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的,在满足建筑安全和消防、环保等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可维持原有功能,也可以调整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业设施或公园绿地等。 四、模式总结 参与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共同缔造”模式,利用搭建的平台,及时发现古驿道活化和城市更新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依据社区规划师搭建多部门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政府牵头,发挥村民、村集体主体和社会参与的作用,有效统筹各部门、镇街及各村委的建设项目,并落实到空间上。最后,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最终达到社区建设成果共享的目标,让社区形成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社区认同感高的完整社区。 而在此过程中,工作坊也类似于专业性的非盈利组织为社区建设及社区组织培育出谋划策。政府统筹组织,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在南粤古驿道增城夏街历史街区“古驿道+古村+非遗”共同缔造模式探索项目各环节充分反映居民需求。开展基础设施完善工作,保障历史街区正常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