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请 登录 或 马上註冊

增城视窗 首页 资讯 吃喝玩乐 查看内容

以文化赋能:客家宴席“九大簋”等8个项目入选“广州市增城区级非遗”名录 ... ...

23-7-31 07:04| 发布者: lujunfei| 查看: 946| 评论: 0|来自: 派潭镇党政综合办

摘要: 2023年7月份,广州市增城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派潭镇的“派潭烧鸡制作技艺”、“客家宴席‘九大簋’”、“派潭白茶制作技艺”、“派潭豆腐制作技艺”、“客家叶仔糍制作技艺”、“葛丸制作技 ...

派潭白茶制作技艺

白茶,属藤科野生植物,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叶家族中制作最简单也最接近天然的茶类,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种类可以分为4种: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白茶在派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以“贡眉”为主,由菜茶鲜叶制成,外形上微显银白,滋味清甜,带有花香。

派潭地处南昆山脉的丘陵地带,山丘约占总面积70%,有牛牯峰、正在顶等8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就为派潭白茶鲜爽甘醇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白茶富含多种茶多酚氨基酸成分,有药食两用价值。白茶经开水浸泡后,茶色浅黄清亮,入口微苦,饮后回甘,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肥胖肠胃湿热的人饮用效果更好。

所谓“靠山吃山”,派潭民众历来有饮用白茶的习惯,派潭当地民众早在200年前就开始采摘加工引用白茶作为凉茶功能的饮品。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进士叫张度,原籍广东番禺后因其父亲死后葬于增城县西章山,故移居增城派潭,据当地传说张度由于初来增城有些水土不服,便时常饮用白茶祛火保健,一直到他就任常州知府等要职,还是以喝白茶为习惯。

白茶制作过程:首先是采收其嫩茎叶片,放在砧板上切碎。大锅烧热后放入茶叶微微炒软,茶叶放凉后装入大缸或袋子放置一夜发酵,第二天就会出现白毫。茶叶倒出放置在太阳底下晒干,成茶表面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为防止受潮,茶叶用大缸或袋子密封保存,即“萎凋”,这是白茶加工的灵魂,萎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白茶成茶的品质。

萎凋一般是在一定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条件下,伴随叶片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叶片内含物发生缓慢水解氧化的过程,期间茶叶挥发青气,增进茶香,发出甜醇的“萎凋香”,这对白茶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萎凋方式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和复式萎凋。派潭民众主要采用日光萎凋的方式,通过“开晒、并晒、堆放、拣剔、干燥”等步骤完成对茶叶筛检的全过程,将挑拣出的茶叶放入大缸里进行发酵,这样整个制作白茶的过程就完成了。

派潭豆腐制作技艺

客家宴席“九大簋”中有一道菜就是酿豆腐,而 “派潭豆腐“就是做酿豆腐最好的食材。“派潭豆腐”起源于嘉庆道光年间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派潭先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派潭豆腐的制作技艺,以血缘为纽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至今,依然保持原始的制作工艺,口味不曾改变。派潭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种植的黄豆颗粒饱满、色泽光亮、蛋白质含量高;

同时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制作,出品的豆腐豆香味浓,质地均匀有弹性,口感嫩滑,富含丰富的钙质和蛋白质,成为饭桌上一道逢年过节招待宾客的必备佳肴。在上世纪50年代,商贩在派潭穿街走巷卖豆腐1块豆腐2分钱,2块豆腐只需3分钱出于经济实惠考虑,食客往往成双购买,从此,“派潭豆腐——焗食”的歇后语便流传至今。

客家叶仔糍制作技艺

派潭的客家人,每年清明节或中秋节每家每户都做客家小食叶仔糍,这是几百年来客家先民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叶仔糍有艾糍和豆馅糍两种,艾糍用艾叶和糯米粉混合做皮,用花生、芝麻、爆米花、红糖做馅,做好蒸熟成为黑色艾糍。豆馅糍是用糯米粉做皮,麦豆、虾米、猪肉、沙姜做馅,做好蒸熟成为白色豆馅糍。两种糍都是用牛拌叶包裹做成的,所以叫叶仔糍。叶仔糍制作需经采叶、煮叶、制馅、面团制作、包馅、煮糍等多个步骤。新鲜出炉的叶仔糍,清香四溢,软糯可口,滋味无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 增城区新塘镇以典带面 全力打造城乡融合样
  • 党史教育基地: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小迳村东
  • 广州市增城区破除区域“孤岛效应” 赋能环
  • 增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广州市政府批复
  • 广州市增城区融媒科教研学基地揭牌成立 打
增城论坛|新塘地图|派潭镇|石滩镇|中新镇|荔城街|崔与之|增城绿道|增城丝苗米
增城区|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永宁街|荔湖街|宁西街|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仙村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