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后,中国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爱国青年徐可生、郭冠雄、李东林、王新民等受广东地方党组织委派,回增城开展抗日活动。他们广泛发动群众,先后成立“抗敌后援会”“东团增城分团”等组织,建立抗日武装,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阮海天组建了增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抗日武装之一“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仙村大队”(三区常备队前身)。 1938年10月12日,日本南支派遣军在大亚湾登陆,并沿广汕公路迅速攻占增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区常备队”等抗日武装奋起抵抗,在仙村竹园涌一带截击敌人,击沉敌舰一艘,毙伤20人,缴获木船和军用物品一批,而我军无一伤亡。这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抗日军民心。 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增城武装抗日游击队遍地开花,在华南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旗帜下,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10月,阮海天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独立第二大队”(当年12月改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简称“东纵独二大”),活跃在增城、博罗一带的抗日战场。 日军占领增城县城后,周边庆福乡等都成为沦陷区。日军在朱村石山田和庆福乡西瓜岭、太平村交界处驻军,修筑炮楼、地堡等军用工事,对我抗日军民进行残酷的“扫荡”。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1944年初,东纵独二大派遣宋齐(宋佛清)在西瓜岭、太平村敌人的眼皮底下,发动群众抗日。秘密向群众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动员群众积极投身抗日大业。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先后发展了两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太平抗日自卫中队”,由马伯伦任队长,宋佛清任指导员。 “宋齐(1920-1954年),又名宋佛清,增城派潭镇小迳村人。1935年5月,参加中共领导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正果、派潭两地组织动员群众抗战。1944年,宋齐化名黄福到增城敌占区组织敌后武装斗争。在庆福乡西瓜岭村建立中共党支部和太平抗日自卫中队,担任支部书记和中队指导员,多次率领人民抗日武装反击太平圩的日军……”(《增城县志》第933页)。 现年94岁的潘流明是这支抗日武装的一名队员,荔城新联村人,父亲早亡,从小流落到太平村姑姑家放牛。太平抗日武装成立的时候,他背着姑姑偷偷参加了游击队的“小鬼队”,为游击队站岗放哨,运送物资,传达命令、情报。后来他还拿起枪杆子,执行袭击日军的任务。据潘流明回忆,当时太平村参加“小鬼队”的有刘超群、刘伯勋、刘叔梅、刘伯永等近10人。 1945年初的一天,上级决定由潘流明和其他4名游击队员对石山田日军进行突袭。石山田有一个偏僻的山庙,当时日军要在离兵营较远的进山口附近修筑战壕,于是抓来一批村民替他们做苦力。负责监工的日军只有五个人。摸清情况后,潘流明和其他4名游击队员开始行动。他们身藏驳壳枪,带上鸡鸭和酒,扮成当地汉奸去慰劳日军的样子,大摇大摆地朝山庙方向走去。 潘流明回忆,来到日军挖战壕的地方时,已是傍晚时分,民夫已经回工棚休息,那几个日本监工正在山边一个小水塘兴高采烈地洗澡聊天,毫无戒备。水塘边,有五六支三八大盖步枪架在一起。游击队员们见状,迅速布置好任务,制定好行动方案。一位队员负责收缴枪支,潘流明和其他三位队员负责解决日军。 只见领头的队员远远地朗声一喊:“太君好!我们特地带来好酒好肉,犒劳大家。”队员们亲热地跟水塘里的鬼子打着招呼,转眼就来到了他们的跟前。说时迟那时快,“砰”的一声枪响,潘流明拔出腰间的驳壳枪朝水里头就打,其他队员也同时动手。“砰、砰、砰”,几声枪响过后,五个鬼子还没高兴过来,就倒在了水塘里。潘流明和其他队员迅速带着缴获的枪支消失在黄昏的树林里。 驻防石山田的日本鬼子不能容忍抗日武装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活动,经常纠集日伪军对西瓜岭、太平村的抗日军民进行残酷的“扫荡”。一次,我军得到鬼子“扫荡”太平圩的确切情报,立即组织了80多名游击队战士和武装群众奋起迎击。那天一大早,我军就在太平村鹧鸪岭前的一条无名小河边埋伏。天蒙蒙亮,日军气势汹汹来到小河边准备渡河时,我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枪炮齐发,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纷纷逃跑。 不久,回过神来的日军重新组织火力隔河与我军对战。激烈的战斗持续到第二天早上,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在这关键时刻,独二大队的另一支部队——陆仲亨中队闻讯赶来增援。我军顿时士气大振,敲响铜锣,大声呐喊,向敌人发起了冲锋。日伪军见状,一下子慌了神,溃不成军,仓惶逃回了石山田据点,不敢出来活动。 在残酷的抗日战斗中,革命群众和游击队战士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房屋被焚毁,耕牛牲畜被抢掠,群众被枪杀。刘永祥、马富英、谢保辉等一批战士为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80年后,潘流明老人提起马富英同志牺牲的经过时,依然悲不自胜,老泪纵横。 他告诉笔者,从太平村到石滩麻车圩有一条偏僻山径,村民赶集买卖,多走这条小路。适逢乱世,兵荒马乱,常有土匪、劫贼在路上杀人越货。游击队战士马富英经常带领队员在路上巡逻,保护群众安全。一次,马富英单独在山上巡逻遭遇日伪军的围攻,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路过的村民把他的遗体偷走掩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工作人员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找到了他的遗骸,安葬在蛇头岭(荔城三中所在地)革命烈士墓,并建有纪念碑供后人瞻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太平抗日自卫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血与火的淬炼,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顽强的革命武装,书写了我东江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