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是广东“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广州从文化认同、要素整合、科技创新三方面入手,实现区域共识、城乡共荣、全域共富,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打造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增进文化认同,形成区域共识 高质量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需要充分认识文化认同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广州和惠州两市四县(区)的精神纽带,还是以岭南文脉为主轴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区域间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交流合作的内在动力。所以,要树立更加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角度来梳理广州“大港大市”“名城名山”历史,加强“名山”话语体系建构,并围绕文化形象、空间治理、边界融合三个方面,联动惠州建设充满人文关怀与名山文化魅力、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湾区靠山、古粤原乡”。 一是“高”引领塑文化形象。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与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为重点,推动文化共识塑造、文化线索挖掘、文化地标建设。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从都国际论坛、世界生态设计大会、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等平台效应,推动从化打造穗北国际交往中心; 另一方面,支持增城打造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综合门户,更加积极主动地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二是“中”融合跨区域治理。进一步突破“治广以狭”,加强广州从化、增城与惠州博罗、龙门合作交流,打造区域公共文旅形象品牌,合作开展文旅形象宣传、产业协调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最美旅游公路,举办体育节事,打造“鱼跃龙门 修成正果”文化IP等。 三是“小”弥合消融边界。重点推进从化温泉镇—良口镇、增城朱村—荔城—增江—正果—小楼—派潭两大片区建设,推动区域农房风貌从穿“新衣”向提“品味”升级,以拆建结合为手段推进乡村再造与功能价值重塑,因地制宜建设未来社区。 全面激活要素资源,促进城乡共融 高质量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关键在于整合优质资源,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因此,需要聚焦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问题,抓好“人、地、钱”三大要素融合,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激发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进退”机制。在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业转移人口“权随人走”“带权进城”的具体操作细则,确保农民在进城落户的同时,其农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和合理流转;探索“银发专家”下乡计划,鼓励离退休农业科技人员、高校专家、教育专家、干部等以志愿服务、远程教学、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振兴,不断壮大“银雁”力量。市内或区内开展在外人才回调、“校镇(村)”专项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优惠、项目支持等方式吸引他们回乡创业或参与家乡建设。 二是构建乡村土地经营机制,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创新股份合作模式,探索以“基层政府平台公司+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方式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的盘活利用和价值实现;探索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实现区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三是创新“畅通中间”金融平台。支持央企、国企等通过参股、托管、管理合作、品牌输出、营销协作等多种方式加入乡村特色产业投资运营;拓展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范围,探索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保险”等混合增信模式,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健全生态信用评价制度体系,建立生态信用行为“正面+负面”清单体系,运用生态信用大数据分析推动形成数字化信用监管协同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全域共富 高质量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关键在于全面激活新质生产力,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通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最终促进全域共同富裕。因此,需要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按照“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培育绿色创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强区富民。 一是加强“强区强镇”产业打造。嵌入广州东部中心乃至大湾区产业体系中,集聚优质资源,率先推动增城加快发展医康养、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健康食品饮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仿生智造等未来产业,做强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硬”支撑;全面推动从化、增城壮大新型储能、绿色能源、现代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 二是加强“带村富民”产业打造。大力推进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从化、增城高标准建设流溪河世界温泉康养和文化交往带、增江画廊绿美经济带,高水平打造一批乡村酒店(民宿)集群,积极探索推行“企业+合作社”等运营模式,在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