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北园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如“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北园绿荫传心学”“北园绿下学有成”“女姐寻味北园绿”等,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北园绿荔枝文化的独特魅力。截至目前,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园挂绿荔枝的传说也入选增城区第八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 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相传,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原名何秀姑,其勤劳秉孝,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后来秀姑飞升成仙,从此被称为仙姑。增城地区盛产荔枝,其中以挂绿最为著名。增城人认为挂绿是神圣之物,当地相传挂绿荔枝是何仙姑去蓬莱“八仙过海”前为父母织绣花鞋,无意间留下的绿丝带所化成。 北园绿荫传心学——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记载:嘉靖戊子岁(1528年)王阳明旋节广东时,知增城县令朱道澜[福建莆田籍,嘉靖四年(1528)始任增城县]始复修忠孝祠于城南(今荔城横街口天后宫,现仅存一殿),并置田三十九亩,图为祀焉。王阳明就把同邑浙江余姚人张壹民著的“王性常先生传”以正书(由礼部辨印生钱君泽所书)篆额重刻于“忠孝祠”,并立“重刻广东参政王公传碑”,王阳明还写了《竭忠孝祠》感怀诗:香火千年伤旅寄,蒸尝两地隔商参。邻祠父老皆人厚,从此“层城”是故林。 其后,王阳明在朱道澜的陪同下,受邀到祖上同是莆田的增城桥头村最好的园林“北园”,在荔枝古树(今叫“北园绿”)树下赏荔品荔。在村中书院“占春山房”写下原已准备的“但愿温恭直谅,示以孝友谦和”一联赠给北园主人。于是“占春山房”曾有一王姓将军(王为总督两广军务)留下一名联的典故在村中流传至今。 北园绿下学有成——在道光年间,桥头村有一位非凡的少年,名为陈维岳,他每天在读书之余,都喜欢坐在北园的这棵荔枝树下和荔枝默默交流。他说,只要坐在这棵荔枝树下,思想就会特别清晰,无论背书思考都特别灵快。终于,这个在荔枝树下长大的天才少年,经过一番苦读之后,如愿考上了进士,还留京在刑部任职,做了个陕西提刑行走。在京期间,每当酷暑之时,他都念念不忘家乡的挂绿荔枝,却只能用荔枝干来解馋,曾留诗:山中无岁月,徜徉在书乡;北园堪可记,唯有挂绿香。 女姐寻味北园绿——民国时期,“北园挂绿”的陈氏家族也算书香世家,每到荔熟蝉鸣时,便会在“北园挂绿”树下搭个凉棚,摆设茶几,一来方便过往的人们在它的浓荫下栖息片刻,谈笑风生,好不热闹;二来常常会邀请文人墨客相聚在“北园挂绿”树下品茶,吟诗作对,赏物写生,感受着古树的悠悠古韵,享受着自在惬意的人生。曾有文人墨客留下诗文:“家国春秋梦,老树百年心。荔园书声处,佳果赠知音。”抗战期间,桥头村著名乡贤、时任增城县庆福乡乡长的陈锦章邀请正在广东劳军的“师曾剧团”,尤其是正印花旦“红线女”邝健廉来慰问演出。 其时,正值蝉鸣荔熟时节,北园绿荔枝一串串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的芳香。马师曾、红线女、冯少芳等粤剧艺术家齐聚桥头北园绿树下,台上一曲曲余音绕树,台下一个个如醉如痴,加上北园绿荔枝特有的香甜味,台下掌声不断、赞声不绝。北园绿荔枝也因红线女等著名粤剧艺术家的义演,而备受世人关注,从此声名远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