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增江河碧波潋滟,白鹭掠过水面,草木葳蕤。在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沿河漫步,增江画廊游人如织,1978电影小镇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水与城的交融绘就一幅生态画卷。近年来,增城区增江街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以河长制为抓手,交出了一份水环境治理的高分答卷。2024年,增城区增江街全街12条在册监测的一级支流水质监测全部达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劣V类河涌黑臭“零反弹”……这份成绩单,诉说着增城区增江街党建引领、系统施策、全民共治的治理智慧。 (资料图片:滋润着广州市增城区两岸的增江大湾) “毛细血管”焕新,打通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 “以前家门口的河水很脏,又黑又臭。”提起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陆村村曾经的污水处理难题,村民江伯眉头紧皱。陆村村原污水处理系统建于2009年,随着人口增长与乡村发展,设施老旧、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7月,增城区增江街启动陆村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程,新建各类管网超2500米,改造污水处理终端,彻底打通污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施工现场,由增城区增江街水务组、驻村部门及村委会组成的项目小组来回奔波,紧盯项目进度与工程质量。增城区增江街水务组工作人员黄振华介绍,工程不仅涵盖污水管网的全面升级,还同步修复路面、增设化粪池,实现“地下+地上”双线整治。如今,陆村村1300余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统一处理系统,终端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下游河涌告别黑臭。 这样的精细化治理正在增城区增江街全街铺开。大埔围村、光辉村、联益村、初溪村等村的生活污水设施均完成移交,由增城区排水公司统一运维,并通过“人人都是保洁员”行动,发动村民参与日常监督。“治水不能只做‘面子’,更要打通‘里子’。”黄振华表示,农村污水治理“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街道通过上门宣传、乡村“大喇叭”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河长脚步,成为巡河护水的“移动探头” “大塘涌排水口有垃圾,立刻通知工作人员清理!”2025年2月13日,增城区增江街村级河长陈锦东在巡河时发现大塘涌河道有建筑垃圾堆积,他立即通过广州河长APP上报,次日便协调挖掘机清运完毕。自2019年担任河长以来,陈锦东负责的增江河左岸光耀段、大塘涌等约5公里河岸线已留下他数百次巡河足迹。 2024年6月的一场暴雨中,陈锦东发现大塘涌有一棵大树倒塌堵塞河道,他立即上报并组织清理,避免了一场潜在洪涝灾害。“过去发现问题靠水质监测反馈,现在我们主动出击,河长就是‘移动探头’。”陈锦东点开广州河长APP,上报的问题中,既有垃圾堆积漂浮的“显性问题”,也有农肥农污入河的“隐蔽病灶”。依托“巡查—交办—整改—复核”闭环机制,增城区增江街实现巡河问题整治率100%。 河长制的深化,更体现在跨部门联合作战。2024年,为巩固消除劣V类河涌成果,增城区增江街水利、环保、城管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流域范围内所有事业单位、工商业企业、学校、个体经营户的污水流向,以及排水口、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涉水违建、工地及道路施工场所排污等各类污染源进行“过筛子”式排查溯源; 2024年开展涉水专项检查438次,整治“散乱污”场所2间,查处违法排水案件4宗,对企业开出责令整改通知书12宗,对一级水源保护区违规垂钓进行行政处罚4宗。“查处一例、震慑一片”的执法力度,为增城区增江街水质达标筑牢了防线。 全民护水,使碧水清流成为发展底色 在鹤之洲湿地公园,由增城区增江街团工委组织的37组“河小青”志愿者家庭手持夹钳和垃圾袋,仔细清理河边、绿道附近的垃圾杂物;2024年暑假,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青春助农小分队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加入护水行动,通过派发河长制宣传单、河岸保洁及设置防溺水警告牌等方式,将环保理念播撒至街头巷尾。目前,增城区增江街已建成21支镇街“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伍,覆盖辖区19个村(社区),形成“全民护水”的生动局面。 水环境的蝶变,也激活了增城区增江街的发展密码。东湖公园、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画廊等文旅项目沿河崛起,串联起增城区增江街的生态景观,形成“水城相融”的旅游经济带。增城区增江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党建+河长制”模式,推动治水从“阶段性攻坚”向“长效化管护”迈进,让碧水清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