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广东经济与农民工 就地区而言,无论是增城,还是潮州,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区,在过去的30年里,数以亿计的人们涌入这些地方,领取一份薪水,制造着数量惊人的产品,同时也铸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广东尤为典型,早在2000年,中国1.2亿流动人口中,跨地区流动达4000万人,其中1160万人流入了广东省内,数倍于北京、上海等地。200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跨省流动人口中,流入广东的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高达35.5%,这些外来工形成了广东两位数的gdp增长,广东有关部门的一个测算显示,外来工对广东gdp增长的贡献率曾达到25%。 “过去30年,农民工群体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虽有纠葛,但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发生大的公共事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对记者表示,但这两年事件逐步暴露出来,也说明经济高速扩张引发的负面因素大过正面因素,社会对于矛盾吸纳的能力已经达到饱和。“外来务工者与当地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这种积累是政府部门或者本地人感受不到的。”他说。 事实上,这两起事件的起因非常简单,也是社会上一直存在但悬而未决的问题,欠薪、讨薪、城市商贩摆摊经营,但这些问题也时常被忽略甚至被刻意压抑。2011年4月27日,深圳市住房建设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结算支付工作共同维护大运会期间社会和谐稳定的通知》,其第六条规定,在严肃处理期内,严禁农民工通过群体性上访等非正常方式或手段讨要工资,凡是组织、参与集体上访事件的,一律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通知》一出,立即引来一片质疑。祝强则告诉记者,最近两年由外来工引发的事件透露出一个信息,现在外来工小范围的矛盾在逐步减少,而一旦出现问题,都是大问题,最后酿成公共事件的,往往是谣言煽动了其他不明真相的外来工,尤其是同乡的参与。 管理应契合于新变化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当80后、90后农民工带着不同于老一辈的理念相继走进城市、进入工厂时,也应考虑相应的社会管理与新变化的契合度。有专家认为,事实上从广东南海本田工人开始,这一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已经从“底线型”利益向“增长型”利益转变。“底线型”利益受法规保护并有清晰的利益标准,其利益纠纷,个体可以通过仲裁和诉讼来解决,“增长型”利益没有正式的法规保护和清晰的利益标准,利益纠纷没有仲裁和诉讼的通道,只能依靠集体力量得到解决。 “变化已经引发了相关的社会后果,我认为政府应对在这方面问题上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郭巍青说。在他看来,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能够代表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公益组织,使其成为代言人,“南海本田可以组建工会,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制造类企业来说,组建工会不现实,而社会公益组织更容易实现”。 “新一代农民工管理确实是政府接下来面临的重要课题。”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主任腾五晓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例子是农民工积分入户制度,祝强说,这个制度被广泛欢迎,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他们还没有想到自己的户籍问题,“在生存空间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是否具有深圳户口又有多大的意义,即便有了户口,仍然是处在城市边缘,与没有户口又有多大区别。” 腾五晓说,这就要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使其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同时,基层管理部门处于管理的一线,首先要有所转变,比如基层的执法部门,而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政府要争取主动,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首先遏制谣言,以防不满情绪被利用。6月14日,增城市政府通报,经广州市和增城市各相关部门的妥善处理,大敦村因个别群众与治保人员纠纷引发的聚众滋事事件已基本平息,但两起事件引发的思考仍在持续。6月15日,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到番禺区调研时强调,番禺区是外地人员在广州购房最多的区,要特别吸取增城新塘镇“6·11”事件的经验教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广大居民,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