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编辑的词条“”还未发布,赶快去处理吧! ×
增城百科 >> 岳村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9-14 15:48 最新历史版本 3631 1 3 新增内容
上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岳村

目录

简介



增城区正果镇北部的岳村,广府客家相融合增城区正果镇北部的岳村,广府客家相融合


岳村村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北部山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境内有增江河较长的江岸线,面积约5.5平方公里,有13条自然村,村落分布比较零散,总人口2389人,499户。该村一直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人均年收入为2150元,与人均收入6000元的分水线差距还是很大,属于较为贫困型的村庄。今后着重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积极发展旅游业,全面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努力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文明新农村。

在这里可以看到广府和客家村落的风貌。岳村十三路大多都建于明朝,平均人口不超过三百。十三个自然村全部依山面水,村后山冈,村前鱼塘,袖珍而富有韵味,为传统岭南民居与山水相依的居住理念做出了生动而丰富的诠释。在岳村的十三路,每一村都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而铁路份是十三村中最美丽的一个,当地钟姓村民是从梅州迁入的。

这个村落是岳村历史上建设得最早的一个,岳村最初的名字是钟岳村,村民称自己为“客家人”,后来变成了说粤语的本地人。如今,村子有的是本地村,有的是客家村,有的则是本地与客家混居的村,广府和客家村落相交辉映的景象在岭南地区为数不多。此外,这里的旧刘路是十三路中最特别的,村子由“大夫第”和“瑞堂家塾”两组建筑群组成,其中“大夫第”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以上三堂为中轴,左右各有两排横屋,整座建筑以弧形围拢,外表与典型的广府祠堂没什么区别,这种广府和客家建筑艺术的融合使岳村成为一座奇特而饶有韵味的古老村落。

岳村古村落

岳村古村落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代均有维修。该村建筑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村落依山面水,村前为月塘、禾坪(晒谷场),村前左右侧各建一门楼,紧挨门楼各建一列纵向的房屋与后排房屋连接,把村围成半月形,是典型的客家围垄屋,内建7路3排村屋,村屋正面开5扇趟拢门。村中香火厅、祠堂、书房、民居等分布合理,井然有序。其中民居为客家建筑风格,祠堂、书室则为广府建筑形制。据村民介绍,该村是由刘姓本地人与刘姓客家人共同建造,共同居住,是广府建筑风格与客家特色建筑融洽结合的古村落。

历史沿革

元朝,至正六年(1346),广府钟氏从五华县迁入铁路份,岳村村最早的村落始建。明朝,广府李氏从东莞石碣李屋迁入旧李,后分支迁入新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广府刘氏从石滩麻车迁入旧刘,崇祯十五年(1642),另有一支刘氏从河源迁入元刘村。清朝,客家赖氏从兴宁迁入赖屋。顺治八年(1651)邓氏从正果花园村迁入赤塘。乾隆五十三年(1788),张氏从博罗县龙溪镇礼村连入元张,清咸丰二年(1852),客家刘氏因村场被冲毁而应广府刘之邀,从正果灯芯冚迁入旧刘、横排岭村并重建村场,即为现存“大夫第”。清同治九年(1870),卢氏从正果戴岭约卢屋分迁入新卢,清光绪八年(1882年),大夫第”旁边可供刘氏子弟读书的私塾“瑞堂家塾”建成。清末,客家钟氏从龙门麻榨道坑、广东五华水口迁入黄村。

明清及民国时期,岳村村属增城县金牛都,新中国成立后,属增城县新五区,1958年,属增城县正果人民公社。1983年,属增城县正果区公所。1987年,属正果镇。2010年,瑞堂家塾被增城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社公布为增城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8-2020年,岳村村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村、广州市美丽乡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1年,岳村村流转了约900亩土地给广东省正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喜尚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岳村村(丝苗米)获评广东省“一村—品、一镇—业”专业村。同期,岳村村作为核心村被纳入“百里道香”新乡村示范带,并成立了村旅游公司,与增城乡村振兴基金等单位签订了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产业共建意向项目协议。2022年,观稻塔、七彩稻海景观建成。同期,农耕文化墙绘、外立面整治、三线整治、田园观光小火车,以及由瑞堂家塾修缮升级而成的农耕文化馆等新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陆续落地。岳村村的发展当下可喜、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