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陈太夫人墓 位于新塘镇塘美村东圃社厅山东面。墓主是明代大儒三部尚书湛若水的母亲,嘉靖十二年诰赠二品夫人,卒于京城归葬此地。由明新建候王守仁撰写墓碑,礼部侍郎林文俊撰写神道碑,大学士杨廷和撰写墓碣铭,提学[阅读全文]
摘要: 赖春湖墓位于增城区小楼镇腊圃村大块田头,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至天启二年(1622)由其第四、第五代孙汝昱、兴国等重修后为花岗岩交椅状墓。由月池、踢靴、山手、平台,垄环、坟头和护岭组成。墓碑[阅读全文]
摘要: 湛府佥夫妇合葬墓和湛笃庵夫妇合葬墓位于增城区新塘镇东华敬老院南面山坡上。两墓并列,结构、形制相同,均为灰沙版筑交椅状墓。由月池、踢靴、山手、垄环、平台、坟头、护岭和后土组成。湛府佥夫妇合葬墓始建于元大德[阅读全文]
摘要: 单起岩夫妇合葬墓位于增城区朱村街神岗村丰湖山,建于宋景定五年(1264),为四柱三间三楼排楼式坟头,中间碑刻“奉天敕命,”左侧碑刻“南宋佥判承务单公之墓”,右侧碑刻“南宋恩封孺人巫氏之墓”。据《单氏族谱[阅读全文]
摘要: 庐峒山宋墓群位于增城区小楼镇腊圃村庐峒山南坡,始建于南宋,明代重修。墓有三座,分别为赖氏始祖北宋进士赖天齐夫妇合葬墓,三世祖宋孝宗举人赖元夫妇合葬墓,四世祖宋度宗举人赖汝弼、五世祖宋度宗举人赖与子、七世[阅读全文]
摘要: 湛杰之墓 位于福和镇三星村西河自然村,建于宋代,清道光八年重修。墓有碑记,记载湛氏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湛杰之是湛姓入增始祖,宋朝时迁入增城西河村,家族繁衍兴旺。-[阅读全文]
摘要: 西山堤围旧址位于增城区增江街西山村增江东岸。西山围原称“同和围”,是清嘉庆八年(1803)武举亚元蔡九传倡建,为土石堤,呈东北~西南走向,堤高11.2米、长1000米、宽30米。据《荔城镇志》载,蔡九传[阅读全文]
摘要: 老虎岭史前遗址 位于荔新路沙窖段北侧老虎岭(土名)南坡,是一处“村头文化”类型遗址。于2005年12月14日开始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64件及陶器碎片一批。从探方、探沟里出土的陶器、[阅读全文]
摘要: 秋江吴公祠 位于沙埔镇雅瑶村云里街,始建于明代中叶,历代有维修。整座建筑为不等边的多边型,祠前围成院落,围墙上遍施大幅立体彩色灰塑壁画(“文化大革命”时遭损毁)。祠后建有小花园,祠左外侧紧挨“小南园”([阅读全文]
摘要: 双孖祠堂 位于荔城街夏街村,由父祠与子祠并列而建,又称“父子祠”,整体为六间三进。两祠均建于明代中叶,清代曾作全面维修。两祠内设青云巷贯通,建筑形制、规模略同。不同之处:父祠用红砂岩构筑,子祠用花岗岩[阅读全文]
摘要: 春湖赖公祠 位于小楼镇腊圃村,为赖氏八世祖于元朝间(1287~1288)建成。建筑面积530.2平方米,深五进,木架构均施浮雕,墙上绘戏剧人物、山水彩画及诗文。-[阅读全文]
摘要: 福善桥又名红石拱桥,位于增城区荔城街罗岗村蔡屋。元代县尹陈缓来捐奉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桥横跨当地称为“沥”的小涌南北两岸,总长8.5米,桥孔最大跨度5米,桥面宽3.5米,桥高3.1米。全[阅读全文]
摘要: 登云阁 又称云阁塔,位于增城区石滩镇石湖村田心,是砖、木、石结构楼阁式风水塔。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建,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塔平面呈六角形,首层直径4.12米,边长2.4米[阅读全文]
摘要: 凌云楼(文阁) 位于中新镇钟岭村,始建于清代,为六角三层楼阁式塔,每层高约4米,直径4.3米,各层腰檐灰塑三叠仰莲纹出檐,檐下饰卷草纹彩绘壁画。二、三层开小月门,二层窗额上塑蓝色“凌云楼”三字。塔顶为六[阅读全文]
摘要: 景星楼原名振星楼,又名文昌塔,位于增城区小楼镇腊圃村。建于明代,后有维修,最近一次维修是1999年。为砖木结构楼阁式风水塔,高五层约24米。平面呈六角形,塔顶为六角攒尖顶,檐面每边十三行瓦,每条垂脊脊端[阅读全文]
摘要: 派潭圩人民街位于增城区派潭镇,街形成于宋,重建于清康熙年间,毁于日军飞机滥炸,抗战后再重建至今。建国初名泽东路,后改为人民街。街长250多米,宽6~8米,两旁商铺119间,除5间改变原貌外,其余全为原有[阅读全文]
摘要: 邓村石屋石屋古村 位于增城市派谭镇邓村。始建于清。该村面阔82?5米,进深41?5米,占地面积3400多平方米,村落依山面水,村前为半月形池塘、胸墙、禾坪(晒谷场)及三排平铺麻石路,村的左右侧各设一门楼[阅读全文]
摘要: 新塘镇路边村地处新塘镇北部,坐落在南香山山脚,全村共有8个合作社, 1250人,耕地面积780亩,其中水田580亩,旱地200亩。路边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西部毗邻南香山海拔433米最高峰,四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