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枝作为一种珍贵的果品为中原人所知,始于西汉初期。《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佗献高帝鲛鱼、荔枝"。根据这则记载,赵佗在汉初的时候就曾将荔枝当作贡品进奉给刘邦。另外,从这条文献记载分析,当时种植的荔枝肯定是经过人工优选或接过的优良品种,否则不可能当作贡品。有关这样的推论我们还可从其它古籍中得到证明。
《三辅黄图》记载,"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偶一株稍茂,终无花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这条文献记载表明,荔枝在当时确实非常受欢迎,以致当时的统治者千方百计想把它移到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
当时文人司马相如写的《上林赋》还因此夸言苑中有"答还?荔枝"。由《东观汉记》等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移植无望的情况下,统治者还是坚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得到这种珍果,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即所谓"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驰险阻,道路为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
《东观汉记》还记载:"单于来朝,赐橙、橘、龙眼、荔枝。"另外,东汉学者王逸的《荔枝赋》中有:"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仰叹丽表,俯偿甘味";"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的赞美。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的荔枝是一种质量很高、非常受重视和欢迎的岭南珍果。
由于这种水果确实堪称著名特产,因此,汉代以后有关华南的方物著作不少都有荔枝的记载。晋代著名方志著作《广志》中有荔枝的形态描述,书中写道:"荔枝,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将已时,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
书中还提到焦核、春花、胡偈、鳖卵这样一些著名品种。其中焦核是因为荔枝的核小,而鳖卵则是以形态得名,这两个品种后代一直有栽培。另外,当时的其他一些著作如《异物志》、《广州记》等也有荔枝的记载。根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唐代的时候,荔枝由于其特有的美味,再次被当作贡品,这种名果为人尊崇又达到一个高峰。
原因之一,是盛唐时期深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特别喜爱这种美果,年年都要人从老远的岭南送来。加上杜牧的著名诗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之流传,更让人对荔枝的美味倾心。唐代著名官吏和诗人张九龄、白居易还分别写了《荔枝赋》和《荔枝图序》。由于统治者和官吏的重视,当时的育种水平不断提高,从上面提到的《北户录》有关荔枝的记载我们知道,已经出现了无核荔枝。唐代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也对这种美味的热带水果作了著录。
宋代的时候,这种果树的名声进一步大增。这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育种水平有了提高;另一方面还得力于荔枝产区学者的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蒲田人蔡襄写下了现存最早的一本荔枝专著--《荔枝谱》。书中记述福建所产的荔枝达到32个品种。对荔枝的特点和产地,以及各地所产荔枝的优劣进行一番评介。
并道出自己作这本《荔枝谱》的缘由:"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濒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重泽,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于果品,卓然第一,然性畏高寒,不勘移植,而又道里辽绝,曾不得班于卢橘、江橙之右,少发光彩,此所以为之叹息而不可不述也!"
蔡襄《荔枝谱》中所记载的品种,有些述及其来源和变迁。如书中记载当时最好的品种陈紫来自当时传说已有300年历史的宋公荔枝,亦即后来所谓的宋家香。小陈紫可能与陈紫同一品种。而游家紫则是由陈紫培育而来的一个品种。火山是宋初从广南(广西梧州)引进的品种。
另外书中记载:"丁香荔枝,核小如丁香",由果树变异而来。大约它还有两个相近的品种,即书中所记的圆丁香、大丁香。此外还有一种出自福州的将军荔枝,它是由五代时任此官职的人所种。十八娘出于传说闽王第十八女喜欢食用该种荔枝。书中还记载一些荔枝品种和它们名称的由来。
如绿核是因其核是绿颜色的;龙牙也是因为外形"弯曲而无瓤核";水荔枝是因为"浆多而淡";双髻小荔枝,则是因为"皆并蒂双头";中元红则是农历七月中荔枝快没有的时候才成熟的品种。上述品种有些一直到现在还在栽培。如陈紫、宋家香等至今仍是福建的主要栽培品种。火山品质虽然很差,但根据明代徐勃?《荔枝谱》的记载,当时福建沿海的荔枝产区都有栽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