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增城区成立了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增城区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关于开展基层正风反腐专项治理工作分片督导的通知》。全区确定83个重点治理单位,其中镇街3个、区直单位10个、村(居)70个。重点治理单位由区、镇两级领导分别挂点督办,既带头担当作为,又强化监督指导,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仙村镇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位于增城区中南部,南与东莞市中堂镇、高埗镇隔江相望,西与新塘镇、永宁街道接壤,东与石滩镇相邻,北与朱村街道相接,区域面积56.6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仙村镇户籍人口约5万人,外来人口约1.1万人。1986年,仙村建镇。2004年,并入新塘镇。2012年11月,重新恢复建镇。[截至2020年6月,仙村镇共辖2个社区、1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仙村大道16号。
小楼镇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乡,位于增城区北部,距离中心城区10公里,东接正果镇,西连中新镇,南近荔城镇,北与派潭镇相连。因驻地相传宋末有位老人临终时嘱咐后事,说屋中有小漏,故取村名小漏,谐音小楼,后形成小楼圩。1958年成立小楼公社,1986年建镇。小楼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5.2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7.6%,是广州北部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广州市的后花园”,素有“仙姑故里·小楼人家”的美誉。
正果镇地处增城东北部,广州市最东部,北回归线横穿中部,东北与惠州龙门县交界,东南依博罗县罗浮山麓。广(州)河(源)高速、从(化)(东)莞深(圳)高速贯穿全镇。全镇总面积239.41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辖一个居委会,31条行政村(其中畲族村为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广东省卫生先进镇。正果镇属半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与丘陵占全镇总面积的70%。林业资源丰富,有梳脑林场和兰溪林场。
派潭镇地处广州市增城区北部,北回归线穿镇而过,辖3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8.52万人,总面积289.5平方公里。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即于南昆山麓建圩,彼时山涧杨梅树繁多,古称杨梅都,几经演变,自明朝定名派潭沿用至今。古往今来,派潭一直是广州北部的农业与商贸中心,是融会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重镇。近年来,随着广河、增从高速的建成通车,派潭融入了珠三角城市群1小时生活圈。派潭西北七星墩山中有我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白水仙瀑布。
朱村街位于增城区中部,广州市东部,东靠荔城街,西邻中新镇,南接新塘镇、石滩镇,广汕公路贯穿其中。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朱村社区。朱村街古称“云母都”,朱村在1949年属增城县第三区,1956年为朱村乡,1958年并入中新公社,1961年从中新公社划出设立朱村公社,1983年改称朱村区,1986年改为朱村镇,2004年2月,朱村撤镇改街,成立朱村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朱村镇的辖区范围。朱村街辖区面积94.07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目前常住人口约4.5万人。
中新镇位于增城区中西部,东连朱村街,西邻黄埔区,北接从化区,南依新塘镇,是省中心镇、广州市示范中心镇。中新镇地处中新知识城、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广州教育城、广州经济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两区”之间。由地铁21号线、广河高速及北三环等高速公路、国道广汕公路、省道118线构成的“三横四纵”的立体交通和全面完善的镇村道路网络,使中新镇处于广州市半小时生活圈和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内,为中新镇今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石滩镇地处增城区东南部,北接增城荔城市区,东连惠州博罗,南与东莞市区隔江相望。2004年由原石滩镇、三江镇、沙庄街“三镇合一”而成。境内有东江、增江、西福河“三江汇合”,有广惠高速、增莞深高速和广深铁路穿境而过,水网纵横,鱼塘密布,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水乡田园风光旖旎。石滩镇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是增城区行政村最多的镇(街)。总人口约16万人,其中户籍居民人口约13万人,户籍农业人口约9.5万人,外来人口约5万人。
永宁街经历多轮行政区划设置,于2012年11月6日正式成立。主要包括永和和宁西两个地区,以及小部分原新塘的相邻村落。 地处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增城区西南部,东接仙村镇,南接新塘镇,西连国家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埔区),北接中新镇、朱村街。区域总面积约104.14平方公里(其中约25.8平方公里位于增城开发区范围),辖22条行政村、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约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万
新塘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东江下游北岸,广州市东部,东邻仙村镇,南与东莞市隔江相望,西靠黄埔区,北接永宁街,地处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区间,是广佛都市圈和深莞都市圈的交集区域,被称为广州东部板块的黄金走廊。全镇面积85.09平方公里,辖32个村民委员会,1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总人口49.0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8万人,外来人口36.25万人。新塘镇驻地宋代为东江大河湾,后渐成河滩。明代在河滩上垒石围塘,石堤渐为圩集,故名新塘圩。民国27年(1938)增城县治设于
增江街成立于2004年3月,位于增城区东部,与惠州市博罗县交界,地处增江河中游东岸,是增城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增江街总面积86.1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2万,户籍人口约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2.4万人,非农业人口约2.2万人。增江街自然人文资源丰富,辖有鹤之洲湿地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太寺坑森林公园等景点景区,存留南山钓台、曲水流杯、古塔宗祠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涌现了当代客家学奠基人赖际熙、著名教育家陈宗南等历史英才。
荔城街是广州市增城区的一个街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接惠州,南邻东莞、深圳,西连黄埔区,是增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通讯的中心;是闻名海内外“挂绿荔枝”母树所在地。荔城街交通发达,广汕公路横贯其中,增江河纵流而过,南邻东莞市20公里,距深圳城区面积100多公里,西至广州市中心城区60公里,南有广深铁路、广园东快速干线、广深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距新塘海关和口岸客货运码头2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为470
仙村镇总面积56.65平方公里,有17条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66万人。仙村自古就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繁荣的东江重镇,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晋代此地遇大旱,恰葛洪仙翁云游至此,作法降雨,故名仙村。1958年成立仙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并入新塘镇,2012年11月新塘镇行政区划调整,仙村重新挂牌恢复建镇。辖区内共有企业共237间,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间,主要以纺织、制衣、五金、汽车零部件、建材类企业为主。
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增城客家居民已达3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0%;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永和,宁西等地区;客家人迁入增在已经有千年历史,客家人在增城的经济和社会等事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客家文化也广为影响。
增城曾是1938年广州保卫战的前线战场,也是抗日期间粤东地区一个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过激励抗日军民的正果阻击战,也涌现出众多抗日救国英雄事迹。竹林村是增城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据地之一,从1939年4月至1940年3月,中共增城特支、增城临工委、增城县委、增龙博中心县委(后转移至白面石村)相继成立,县委领导机构都曾设在该村,领导增龙博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斗争。此外,在中新、福和、派潭等多地也逐渐建立了抗日组织和队伍,抗日运动一直开展至抗战胜利。
2014年2月12日,广东省政府将《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转发至广州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以原从化市的行政区域为从化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增城区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惠民路1号。广州市委、市政府将统筹研究做好此次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交接的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