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比全国提前十年实行计划生育,比全国提前二十年进入老龄化——江苏如东,104万人口的县,近30万60岁以上老人正在寻找“寄托”之所,年轻人出走、生源锐减、劳动力短缺、城镇萧条等系统性问题已经暴露。一面是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一面是“老有所养”的人伦理念,这让如东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个特殊的观察窗口。
年轻人越来越少,10年间,全县中小学总数减少了一半。综观全球,还没有发现一个发达国家很好地解决了人口严重老化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全国提前十年实行计划生育,比全国提前二十年进入老龄化——江苏如东,104万人口的县,近30万60岁以上老人正在寻找“寄托”之所,年轻人出走、生源锐减、劳动力短缺、城镇萧条等系统性问题已经暴露。一面是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一面是“老有所养”的人伦理念,这让如东成为未来中国的一个特殊的观察窗口。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30岁的林俊,平时喜欢到县城看看电影,多年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前不久,他偶尔到邻近的如皋市看了几场电影,散场后却发现了差异:如皋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比他年轻,而如东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比他年长;如皋城区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还非常热闹,如东的夜生活则相对冷清很多。
这是新华社记者描述中的如东。这篇引起当地人热烈讨论的报道,题目是《如东,一个正在老去的县城》。在这座“提前衰老”的城市,近30万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为自己寻找“将来”,而这里全部的人口也不过104万。按照官方统计数据,如东县比全国人口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提前了20年。这意味着,这里的人们也在为20年后的中国试探未来。
30年少生50万
将“提前衰老”的如东想象成遍地“银发”似乎并不切合实际。县城里有一处最大的夜市,晚上聚在这里吃海鲜和烧烤的年轻人并不多,更别说见到老人。很多店铺门庭冷落,老板闲坐着发呆。街上的人力三轮车夫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人,裤脚夹着,用力蹬,一趟活跑几公里,收入不过四五元。老人们一般不爱出门,本地的年轻人也少,外地务工人员更少,街面上不见人潮川流不息的繁华,这才是现实。田间地头的劳动者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无可辩驳。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口学教授陈友华说,老龄化属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范畴,而导致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因素只有三个:出生、死亡与迁移。按照当地官方保守统计,三十多年来,如东全县少生近50万人,而另一方面,3年前,如东成为全国第21个“中国长寿之乡”。低出生率、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在如东“会师”,这让这座当年的“计划生育红旗县”更早更强烈地感受到老龄化的压力。
陈友华就是如东人。在他看来,在导致如东老龄化问题如此严重的诸多因素中,计划生育所占的比重将近40%到50%。他说,如东的计划生育,比全国要提早十年,“全国的计划生育是1970年代初开始的,1980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如东计划生育开始于1960年代初,1970年代就走上正轨,实现了低生育水平,1980年代就走上严格的计划生育道路。”
如东这样的案例是中国过去30年的缩影。陈友华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是因果关系,“老年人口比例等于老年人口数量除上总人口数量。虽然现在的老年人都是在计划生育以前出生的,对总分子没有影响,人口控制越严,出生人数就越少,分母因计划生育缩小了,从而整个分式的值增大了。计划生育会促使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
年轻人越来越少
在陈友华的理解中,导致如东老龄化提前的因素除了计划生育外,教育因素占30%,经济发展因素占20%。随着时代变化,这个比例也在变化。“现在如东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教育好导致的大量青年人的外流,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死亡率的下降可能居第二位,计划生育已经排到第三位了。”陈友华说。
陈友华自己就是考上大学离开了如东。参加高考的大多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分母减小,老年人分子却没减,人口老龄化就更加严重了。”潘金环原是如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后一直关注当地人口老龄化进程,做过很多调研。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十年,被高等学校录取的59355名学子,有40000多名优秀人才在县外就业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