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518|回复: 2

抱怨的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 将会慢慢失去活力死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3-14 08: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城市人口的拥挤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完善给予我们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教育,医疗,交通都人满为患。假如上海或者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这座城市是否还能持续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2013年,上海总人口为2415万人,其中拥有上海市户籍的人口1432万人,外来人口983万人。现在我们假设这983万人口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只有停留一个月以下的出差、旅游人员和物流能够进出上海。外来人口若想进上海常住,那是不行了。

大量人口消失,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常按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普查给出的从业人员比例,2415万人中正在工作的人口有13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5.5%。其中,本地户籍的从业人员有635万人,外来户籍的从业人员有706万人。也就是说,本地户籍人口有44%在工作;而外地户籍人口有72%在工作。

分行业的情况如下:

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从总劳动人口看,外地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半壁江山。分行业看,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人口消失一个星期

在以上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行业中,和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前两者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理发、清洁工、修理维护四类。这三大类行业中,四分之三到八成劳动力是外地户籍人员;如果他们消失,那么首先能让人感觉到的是:

1,许多餐馆因缺少服务员而关闭,不能下馆子了。2,商店、便利店和超市缺少营业员,超市的收银出口也减少许多,线下购买东西变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快递员也不见了,网上买东西只好使用仍然有本地户籍工作的ems,隔天到变成半月到。3,钟点工消失、没有地方理发、街道楼宇没有人清扫、垃圾筒满溢也没有人清理、修车、配钥匙的地方消失。这差不多是春节时的上海,但毕竟不是所有外来人口都会在春节时离开上海,因此上面的情况要比春节更严重一些。

人口消失一个月

一些人说,这些现象只是阵痛,上海在90年代的时候没几个外地人,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如果某岗位缺人,他就提高工资,自然会有人干。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外来人口消失一个月后,许多餐馆关门大吉,而剩下的餐馆在不那么激烈的竞争下,提高了服务员的工资和产品价格,让户籍人口补上了劳动力短缺。

于是,钟点工、服务员快递和理发师重新出现,只不过价格出现了显著提升,一部分人只好放弃了钟点工服务,下馆子时加付服务费并额外给服务员小费、忍受半个月才到的网购或者在网购时加许多钱选择「顺丰隔天到」、减少理发频率或者自己理发、自己学会擦车和修车——于是就这样过上了北美留学生的生活。

人口消失半年

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对大众汽车、振华港机等产品具有差异化的企业,可能可以提高工资招工。但另外一些产品竞争激烈的企业,提高工资则意味着失去竞争力,例如外来员工超过20万的广达上海制造城,可能可以收缩流水线支撑个半年,但时间更长,也会难以为继。在哪儿生产不是生产呢?大量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关闭上海的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地方去。

不仅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带走企业,企业本身的流出也会带走许多企业,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苦于上海市的高工资水平,却因与上下游企业进行低成本运输的集聚优势才留在上海,但如果相应的上下游企业流出上海,这个优势消失了,剩下的企业就会加速流出。
楼主热帖
 楼主| 发表于 15-3-14 08: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的上海,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资本过剩,就会导致低回报,而资本的流动性很大,一旦无法得到应有回报,就会选择流出,资本外流的过程直到人均资本存量与之前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停止。以制造业为例,上海市2013年共有9075家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

他们贡献了870亿增值税,450亿企业所得税以及912亿营业税,扣除上缴国库的比例,仍然为上海市贡献了1300亿的利税,略少于上海市总税收收入的一半。如果这部分收入突然减少60%,会导致财政收入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当然,由于人口减少,需要公共服务的人员也减少了,所以乍一看起来利税减少的负面效应竟然也没那么可怕了。

人口消失一年

2013年,上海市共出让1230亿元土地。有了未来数千亿元土地出让和土地回报的抵押下,加上杠杆,2014年,上海市各级政府负债5194亿元,其中3704亿银行贷款、826亿建设-移交项目以及360亿政府债务。土地价格上升,政府可以卖地赚钱;有了土地做价格稳定的抵押物,融资平台公司可以贷款,可以借新债还旧债;商业发达,租金充沛,政府就可以稳稳地接手bt项目而不用担心无法付钱。

这一系列美梦,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土地价格需要保持稳定。但是在人口消失的前提下,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渐渐产生:1,建筑工人减少四分之三,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商业用地产生回报的期限拉长。便利店、餐馆减少70%,商业设施无法获得租金回报。商业用地的吸引力下降。

2,消失的1000万外来人口,每户2.49人,约有400万户家庭。这些家庭中,拥有自己房产的仅有12%,除去居住单位住房的人口,还有70%左右需要租住私房,根据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每个租住私房的家庭平均每月缴纳房租月658元。也就是说,每年支付221亿元的房租。这部分房租消失,导致一些贷款购房的家庭无力偿还贷款,开始抛售房产,居住用地的吸引力也下降。

3,制造业企业流出60%,许多工业用地荒废,转卖却无人接手,只好继续压低价格。工业用地价格下降。这三个现象加在一起,土地便失去了价值。一旦土地失去价值,上面所说的一切都成了泡影,政府会卖不出地,也无法用土地抵押贷款。2014年,上海市政府的欠款5194亿需要在一年内归还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1300亿。

而上海市的总税收原本是2700亿元,劳动力减半、企业大量关停后,税收减少至少一半——也就是说,上海市一年的税收,不考虑任何公务员工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全部用来还债,也才刚刚好收支相抵。而如果不还债,又无法展期,上海市政府可能就此破产。

人口消失三年后

把博物馆、动物园、地铁运营权以及各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全部卖掉,再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上海市政府最终偿还了五千多亿债务。松江、奉贤、青浦和嘉定四区人口减少6至7成,原本在这四区的工业企业也关停过半,通勤需求大幅度减少,由于仍然需要节省开支,政府无法维持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于是只有中环以内才有稳定的公交地铁和不那么残破的道路。

由于郊区人口密度下降,商业活动无利可图,会向人口密度仍然比较高的市区转移。因此,一部分原本在郊区居住的人会向市中心区域迁移,另一部分无力搬迁者,则继续居住在没有商业活动、没有公共交通也没什么人烟的中环外。三年后,上海重新变成了一个稳定的城市,虽然城市竞争力下降,虽然产业出现了大失血,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发达,虽然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不再,但是上海仍然挺过来了,仍然可以继续运转。但是,这样真的能持续下去吗?

人口消失三十年后

当前,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高达25%。2010年以前,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并不覆盖外来人口,养老金收入每年上升14%,在2010年达到了707亿元。2011年,由于纳入了外来人口加入养老保险的缴纳行列,上海市的养老金收入骤升28.5%,至909亿元。随着养老保险在外来人口中的覆盖面扩大,2013年,养老金总收入已经上升至1437亿元,平均每年上升27%。
 楼主| 发表于 15-3-14 08: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间,外来人口全部消失了,这使得上海的养老金立刻出现超过400亿元的缺口,由于没有财政补贴,上海市的老年人口退休金需要下降三分之一。在极重的养老负担下,年轻人更加无力生育,上海的极低生育率0.7可能会保持下去。按照这个生育率,在35年后的2050年,如果退休年龄不变,上海将会只剩下770万人,其中400万退休人口,145万工作人口。这是什么场景呢?

如果想要深刻体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日本夕张:一座学着怎样死去的城市。那时,上海就是一座需要学着如何死去的城市了。如果上海或北京的人口突然流失一半,结果就是这座城市会慢慢衰落下去,从一线城市变二线城市,再从二线城市变三线城市,肯定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

虽然很多人尤其是北京上海的一些原住民抱怨外地人涌入导致城市越来越挤,但这一情况在中国开始老龄化,人口即将负增长的今天是不可能减缓的,而且只会愈演愈烈。事实上,在一个工业国家,当总人口开始减少,人口开始老龄化时,这个国家的一线大城市的人口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在日本和俄罗斯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

以日本为例,目前东京都市圈总人口超过3500万,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近28%的日本人居住在东京都市圈,而且东京圈的人口还在继续上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人口萎缩,人口老化的时候,随着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国家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必须以越来越少的劳动人口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对于一个工业和服务业占主导的国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让人口居住的更集中,一线城市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高于三线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城市有更大的人口规模,高人口密度使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使效率提高,就拿碳排放来说,引用我国人口预计15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green growth: shoots, greens and leaves提到了这幅图。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the greenness of china: 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0.424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0.837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所以对日本来说,虽然总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为了维持日本正常运转,东京的人口还得努力增加才行。估计到本世纪末,日本全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将集中到东京圈和大阪圈,九州、四国和北海道恐怕会成为无人区。

回到中国的问题上,现在中国随便一个城市,只要你能叫得上名字,其生育率都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城市,要维持现有的城市规模不变,就必须引入外来移民。可问题在于,整个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负增长,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也已突破50%,也就是说已经有一半的人都住在城市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城市都必须依靠外来移民,那到哪儿去找这么多年轻人呢?

所以,我估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爆发一场人口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首先失败的就是广大三四线城市,因为相比于大城市,这些城市缺乏人口规模效应,劳动生产率低,就业机会少。失去了年轻劳动力的青睐,结果就是小城市会面临房价崩溃,财政崩溃,人口大量减少,在经过长时间萧条后,这些小城市有可能从地图上消失。

现在本人大开脑洞:如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海领导集体脑抽,突然出台了某项政策把一半(1000万)的上海外地人都赶了出去,毫无疑问,上海的竞争力将比北京广州大幅下滑,要知道,中国可不止上海一个一线城市,从上海出来的劳动力很多都会涌入北京广州,这一减一增,上海有可能会掉出一线城市行列;

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上海房价暴跌。如果上海政府继续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上海财政可能会濒临崩溃。紧接着上海本地的年轻人也可能离开上海,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北京广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基础设施,北京广州的房产在升值,上海的房产在贬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上海又将从二线城市掉到三线城市。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