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590|回复: 0

甘泉心学与岭南文化 对近代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有着重要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7-18 16: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岭南文化,有着开放、兼容、调和的特色。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以陈献章(白沙)、湛若水(甘泉)为首的江门学派就是其杰出的代表。江门学派的心学思想,对近代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有着重要影响。

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粥,是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的食物之一。说到粥,对于岭南人来说,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饮食的方式,它既保留传统又与时俱进。专门讨论、研究“岭南粥文化”的文章、书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心学特别是江门学派的心学,也如粥。粥,最基本的是白粥,其可单独食,也可用来煮其它粥——是为粥底。修心养性,是根本,如白粥。只食白粥,固然可清肠胃,病时更为适合,然而长期只食白粥还是太过清淡,营养也不足够,所以要加其它材料煮。

粥,有很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加的材料非常丰富,如肉、骨、瓜、菜、海鲜、咸蛋、内脏、药材等,正如心学也可以运用到很多事情上,换个角度来说,如要食凉瓜猪骨粥,必要有凉瓜猪骨,要想在军事上运用心学,必须有军事知识、军事实践。

因此,致良知或体认天理不能悬空去致、悬空去体认,也要增进学识、与时俱进、随分限所及。粥,可大火滚、可慢火煲,皆因时而动,按需求而为,只是不可加水及胡乱搅拌。煮好粥,固然要好材料,适当的方法,更要用心去煮。煮好适合自己的“粥”,做个底子纯正又有料的人。

煮粥,岭南人“随处”寻找食材;学说,湛若水有“随处体认天理”。与湛若水同时的王守仁(阳明)主“致良知”之说,以煮粥作比喻,就是专注煮粥底。王守仁对比“致良知”和“体认天理”,曾说:“凡鄙人所谓致良知之说,与今之所谓体认天理之说,本亦无大相远,但微有直截迂曲之差耳。譬之种植,致良知者,是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者也;体认天理者,是茂其枝叶之生意而求以复之根本者也。然培其根本之生意,固自有以达之枝叶矣;欲茂其枝叶之生意,亦安能舍根本而别有生意可以茂之枝叶之间者乎?”

应该说,王守仁对自己的“致良知”的评价是正确的,是由根本达枝叶的学说。不过,他对湛若水的体认天理却有误解。如果按王守仁的评价,那么湛若水的学说与程朱理学就没什么分别了。体认天理是能“茂其枝叶之生意而求以复之根本”,但也能“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是结合“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学说。湛若水与王守仁一样,是重视根本的,他曾说:“是故大本立而问学,则学有本;大本立而不问学,则不足以精义……大本立矣,达道生焉。譬诸木,其根深则苗而秀,秀而实,不可遏焉耳。”

如果用栽培植物的比喻,湛若水既培育根本,同时关心枝叶会不会长歪、有没有过度生长、有没有被害虫蛀。对此,湛若水说:“人之元气必谷肉之气以养之,草木之根必培灌以养之。故天之生物也,鼓之雷霆,润之风雨,其养之者与其元气一也。况人之义理根於性,不学焉则息,息则不能生。生生不已,以至於光大也。故义理无内外……正心而后我立,以我读之,心斯存也,是故天之聪明可以开发矣。”

“培其根本”是尊德性,儒家中有孟子的“扩充四端”、陆九渊的“发明本心”、王守仁的“致良知”等学说。“茂其枝叶”是道问学,朱熹的“范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是代表。湛若水希望把两者结合起来,而提出“串珠说”——以尊德性为线,道问学为珠。湛若水说:“故善学者如贯珠矣……贯珠者,自我得之也,一以贯之之类也。识前言往行以畜德也。”

他又补充说:“心道生仁,树道生实,存心根之,省察防之,讲习灌溉之。人力不与焉,而生生不已。”以“串珠”的方法,便能随处体认天理。“串珠说”也能用煮粥来比喻,线即粥底,珠即食材。“随处体认天理”和“串珠说”,构成了湛若水别具特色的心学。有朋友认为“甘泉心学或会成为贯通古今、修复道统的岭南文化旗帜”,笔者深以为然。(by湛柏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