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制作单位而言,只要能上到目标电视台,这部电视剧在投资环节上就是成功的。至于观众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那是另外一件事;至于这些桥段是不是符合历史、有没有尊重历史与常识,那简直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在中国的文艺语境中,影视剧的创作、制作和播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众所周知,我们的所有播出平台与渠道都是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和规章制度所引导和限制的,尤其是电视台。
所以,当我们发现电视中赫然播出着在常识范畴内难以忍受或无法理解的诸多“雷剧”时,显而易见,批评的板子不能只拍在创作者和制作单位上,尤其不少“雷剧”还隶属于抗日历史这个理应严肃的题材类型下——制作单位和播出单位,到底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中国电视剧的主流运营模式中,影视文化公司必须仰仗电视台,如果没有电视台购买,拍出来的电视剧几乎等同于废品,不管多大的投资都将付之东流。所以,任何一家有经验的影视剧制作发行公司,都会将揣摩电视台的好恶和品位视为头等大事。譬如业内会有不成文的默契,东方卫视对都市时尚题材相对青睐;
湖南卫视则重视青春偶像和家庭伦理,安徽卫视经常收时代传奇剧,北京卫视对有文化底蕴的京味剧和接地气的百姓剧往往容易多看一眼——当然,这种默契并不见得准确,只是一个大概方向,但这种方向往往对一个影视剧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能直接影响到在影视剧创作的最初筹备阶段。比较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往往会在立项阶段,就会想尽办法邀请目标电视台的关键人物来帮自己的项目把关和指导。
一个成熟的电视剧制作人,对合作电视台的收片要求基本上是烂熟于心的,甚至不少制作人原本就是电视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熟悉了整个播出体系和拥有足够人脉关系后自己出来单干。在筹备一部电视剧之前,他们心中已经把整个制播程序和关键节点都梳理得七七八八,不然他们不会轻易开启一个项目。
所以,我们的电视剧市场经常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刑侦剧火了,一堆的刑侦剧就出来了;宫廷剧火了,很快就会出现大量宫廷剧;年代谍战戏吃香,不用想,马上到处都是谍战戏——直到这些跟风剧集出现问题而“连累”到整个剧种被禁播或限制播出。说到底,我们的影视剧制作单位在筹备和考量一个电视剧项目时,最重要的出发点根本不是创作本身,而是最后的收片环节——这种生存逻辑放在抗日雷剧中也完全适用。
抗日雷剧在中国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而且还能愈演愈烈,不断刷新观众的忍受底线?简而言之,因为电视台能播。甭管是“手撕鬼子”,还是“裤裆藏雷”,至少观众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些桥段,对于制作单位而言,只要能上到目标电视台,这部电视剧在投资环节上就是成功的。至于观众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那是另外一件事;至于这些桥段是不是符合历史、有没有尊重历史与常识,那简直都是最不重要的事情。
一部中低成本的电视剧,生产周期最短可以压缩在3个月之内,包括立项策划、剧本创作、实际拍摄和后期剪辑,只要能迅速卖出并在电视台播出,就能回收成本以及盈利,然后可以开始下一个项目。而不同电视台针对不同剧作类型的收片价格相对是固定的,不会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只要制作单位能保证能把电视剧卖给电视台,用时越短、成本控制越低,盈利自然就越高。
那么在制作电视剧的流程中,最容易节省时间的环节是什么呢——剧本环节!如果严格按照写作规律创作一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理应要符合以下条件:1.熟悉历史,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以及实地采风,确定大致的写作主题和框架;2.在详细研究目标历史阶段后构思故事,故事既要符合影视文学规律,又要严格遵循历史依据;
这个历史依据包涵广泛,大到战争再现、军队番号与编制、各种武器装备与设施,小到服饰特征、餐饮习惯、语言特点等等,这些依据都不可能凭空瞎编,而需要下足工夫苦心研究;3.将故事细化成剧本大纲,着力塑造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一般抗日题材的剧作都会是群戏,要涉及大量的人物塑造和关系构建;4.正式写作剧本,划分段落、梳理节奏、精炼对白,反复调整和修改后才能最后成稿。
这样的写作流程整个下来,即便是最有才华的编剧或编剧团队,耗费的时间与心血都是难以估量的,绝非数月之功能达到。但如果制作单位已经与合作电视台达成某种默契而特意“赶工期”,以上创作规律他们都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大致拉个漏洞百出的故事线,找些编剧或者“枪手”,夜以继日,用粗糙不堪的桥段和台词将剧本填满,就可以开拍了;
甚至开拍时剧本根本没有完成,边拍边改或者边拍边写,或者干脆让演员临场即兴发挥都属于“正常现象”。这样的创作过程,时间是省下了、成本也省下了,剧作质量自然也就完全省下了——完全丧失底线和分寸。说白了,这和盖豆腐渣工程本质上没有区别。
而豆腐渣不仅会体现在剧本创作中,拍摄与后期照样如此,一场用心精良的戏,不管发生在哪个年代,基本的技术指标都是一致的——故事精彩、台词严谨、表演生动到位、服装舞美道具既遵循史实又符合审美……但任何一分精彩背后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成本,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每一帧画面都能拿来做海报,而糟糕的影视剧产品从头到尾都散发着廉价和粗糙的味道。
所以,回到主题上来,为什么抗日“神剧”屡见不鲜,根子在于整个电视剧的制播生态,并没有将剧作本身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来考量,更没有将尊重历史、再现历史、致敬历史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发生在70年前的中华儿女抗击侵略的悲壮历史,竟然成了任人随意涂抹的素材底料,肆意篡改、瞎编乱造,这既是贪婪追逐利益下的荒唐闹剧,更是愧对那段历史、愧对创作本身的沉重悲剧。
我们经常说好莱坞是纯粹娱乐的电影工业,但纵观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都有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输出,尤其涉及真实历史的电影作品,我们绝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偷工减料,更看不到他们对历史的玩弄和丑化。说到底,丑化历史、不尊重历史,真正伤害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雷志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