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193|回复: 0

[文化研究] 增城区新塘镇明朝三部尚书湛若水的“乡治”思想与现代农村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0-3 1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因而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及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然而,近三十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农村外出务工的大潮,农村经济及文化建设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而且农村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

据报告,我国农村人口超过九亿,而且大部分在欠缺发达地区。我国农村特别是在欠缺发达地区的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农村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农村治理的好经验,不少大儒都对“乡治”有过实践,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在湛若水看来,温饱是礼义廉耻的基础,他还认为“农圃事是为太平基”(《湛甘泉文集》)。

可以说,湛若水心中的和谐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他说:“有田则食足,食足则善心生,善心生则伦理明,伦理明则风俗厚,风俗厚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和气致,和气致则天地泰,万物若。”(《新论》,《湛甘泉文集》)又说:“盖无此则小民不生,小民不生则大人无养,上下无养则礼义廉耻亡灭,而人道息矣。”(《泉翁大全集》上卷)现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造成的城乡矛盾成为社会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湛若水任南京吏部尚书时,曾做过“平物价”、“劝耕桑”二事,说明他对经济、农业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的认识。现在农村有不少田地不是被荒废,就是建起工厂、商住楼、道路,这是很危险的。然而,只是搞好农事、提高农村生活水平,还不足以建设好农村。例如在发达地区,农村普遍有分红,田地可以租给外地人耕种,却因为意识问题,造成赌博、吸毒、不务正业、撩事斗非等问题。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

城市与农村除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获取信息的不平衡,因而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必须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湛若水一身致力于办学,他及其弟子在乡村办了多所学校。湛若水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精神,在他的学生当中,有很多是农家子弟。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回家之后,要多做有利于民风礼俗的事情。现在,入学难、入学贵,是阻碍农村乃至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

在我国古代,传统乡村社会主要是自治,有着共同遵守的乡约。乡约,即乡规民约的意思,它合符儒家的德治理念,在乡村社会的自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少大儒都会制定乡约,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甚至希望通过乡约去教化一方。如湛若水有《沙堤乡约》、王守仁有《南赣乡约》。

《沙堤乡约》由“尚礼义、恤患难、立臧否、行保甲、躬巡省”五个部分组成,礼义、推己及人是乡约的根本。作为一乡之长,应该以身作则,带动村民共建幸福农村,同时也要接受村民的监督。湛若水提出过“天下一大舟”、“天下民庶,实为邦本”(《泉翁大全集》)的政治理念,指出在天下这一大舟上,虽然大家分工不同,亦必须同舟共济。

“天下一大舟”、“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同样适用于农村建设,村民是农村的根本,村官、村民都坐同一条船,应该同舟共济。在湛若水看来,乡治必需依靠宗族的力量、宣传孝悌的思想。他在《槎滘黎氏新建祠堂记》中指出:“祖庙之设,所以尊尊也;尊尊也者,所以亲亲也;尊尊亲亲也者,所以笃恩义也;笃恩义也者,所以正伦理也。

是故人人尊其尊,亲其亲,恩义以笃,伦理以正,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这段话意思是说,祠堂的设立,是为了达到后世子孙尊崇尊敬而伟大的祖先这个目的;能够做到尊崇尊敬而伟大的祖先的人,他一定会亲爱亲人、热爱家族;大家都能够做到尊崇尊敬而伟大的祖先,又能够亲爱亲人、热爱家族,那么这个家族就必定重视恩义孝悌,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

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而团结和睦的家族,必定会重视对子孙伦理道德的训练和培养。所以,假如人人都知道尊崇尊敬而伟大的祖先,做到亲爱亲人、热爱家族,进而全社会各姓氏的家族都能重视恩义孝悌,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伦理道德因此而得到正视,家族因齐心而团结、社会因治理得好而繁荣昌盛,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可喜的是,现今全国各地的宗族活动、祠堂文化风生水起,相信通过这些活动,一定能促进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让我们从先贤的思想中吸取智慧,共建幸福农村、和谐社会。(by湛柏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