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4256|回复: 1

[媒体文摘] 重温可歌可泣的广州人民抗日斗争史 寻访抗战史迹 铭记教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0-3 1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完阅兵仪式后,带着看完大阅兵的澎湃激情,到广州各大抗战遗迹及纪念景点走走,在这个抗战胜利纪念日里,重温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广州人民抗日斗争历史,向在抗战中捐躯的烈士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从1937年8月31日首次空袭广州起至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日军共对广州市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其轰炸密度仅次于当时的陪都重庆。1937年11月24日广州公布的人口共有121.6万人,到1943年9月15日,全市只剩64.3万人,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

广州档案馆:存日军轰炸平民一年多实证

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全面踏进广州,广州从此沦陷。在广州市档案馆,有一份1938年《广州市被炸点标示图》档案,上面用蓝色标记标示了从1937年8月31日开始至1938年8月9日一年间日机炮弹的投弹地点,日机对准的目标集中在现在广州的越秀和荔湾等地区,这是当时广州人口最稠密、商业最繁华的地段。

根据广东省、广州市等档案馆馆藏资料的综合统计,日军从1937年8月31日首次空袭广州起至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共对广州市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1937年11月24日广州公布的人口共有121.6万人,到1943年9月15日,全市只剩64.3万人,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其中相当部分是被日本飞机炸死、遭日本军队屠杀或折磨死的。

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8年8月底,中国共产党员阮海天和阮以义(后改名阮文)奉上级命令建立了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仙村大队和雅瑶大队。1938年10月下旬,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第十八师团某部数百人,坐汽船从石龙沿东江西进,途经白鹤洲、西福河口向广州开进。阮海天等决定在竹园涌附近抗击日军。这场战斗,打死打伤敌军20名,击沉敌汽艇1艘,缴获木船1只,并解救出被掳走的妇女1名。

中山纪念堂:见证侵粤日军投降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广东地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日军投降代表是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参谋长富田少将,海南岛日军指挥官代表肥厚大佐。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受降。日军代表向中国受降官鞠躬致敬后,由田中久一签署投降书。

牛山:曾是日军屠民“万人坑”

在黄埔区牛山脚的广州文冲船厂俱乐部后面的山谷,曾是日军杀害我同胞的“万人坑”。据曾于上世纪50年代进入文冲船厂工作的莫师傅回忆,当年他作为共青团员,每逢周日参加义务劳动到俱乐部后面去清理山地时,随便就可挖出一堆堆的尸骨,大人和小孩的都有,惨不忍睹。莫师傅说,在牛山,他知道有两个“万人坑”,另一个在山后,即现在的海运学校的校址里。

中大北校区:日军活人实验细菌战旧址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现在还能见到与臭名昭著的日军731部队齐名的日军波字第8604部队大本营旧址的说明。侵华期间,日军在广州组建细菌部队——波字8604部队(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该部队大量培养鼠疫菌,进行活人试验、活体解剖,并把南石头难民所当作细菌战场所,大批屠杀粤港难民。

太和乡抗战殉国同胞纪念碑

太和乡抗战殉国同胞纪念碑设立于广州培英中学太和校区内。1938年10月23日,日军入侵太和,从此太和乡全面点燃了抗日的烽火。在保卫太和战役中,80余同胞壮烈牺牲。1946年秋,乡民代表捐资竖立此碑。
 楼主| 发表于 15-10-3 1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荫路: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1932年1月28日,日寇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人。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5月5日,淞沪抗战结束。因为十九路军中绝大部分军官和几乎全部士兵都是广东子弟,因此,1933年广东籍华侨捐资在水荫路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卫国抗敌之举。

黄华路:立碑记录日军轰炸广州惨状

今天的广州黄华路在抗战时期被称为黄华塘乡。1938年5月,当地先后两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死伤100余人。抗战胜利后,村民于1946年在被炸地点(黄华中21号对面)举行追悼死难者大会,同时刻石立碑。碑高1.71米,碑文正中书“血泪洒黄华”5个大字,大字两旁以小楷书记日本飞机轰炸黄华塘乡的惨状。

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打响华南抗日第一枪

位于正果镇东部的白面石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据考证,华南抗日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现村内乱石坑、老虎石山一带存有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东纵北江机关遗址、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等历史遗迹,是难得的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在村里还有一座抗日烈士纪念亭。该亭是爱国人士王雁门为纪念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20旅二营官兵在抵抗日本侵略军第一阻击战中鏖战阵亡的官兵而倡建的。

白云山马头岗: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

1945年,为纪念27000余名印缅阵亡将士,陆军新编第一军在广州白云山麓马头岗(今沙河广园西路和濂泉路一带)修建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公墓由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面积达100多亩,同年10月5日动工。此地原是长满野草的荒地,最初驱役600名日军战俘除草填土(一说3000名),意为“以敌汗报流血,聊慰忠魂”。该公墓建造形式特别,由4根近1.5米粗、约6层楼高的大柱构成,蔚为壮观。可惜墓园经历数十年的世事沧桑,现仅留下纪念塔、墓碑和纪功亭。

从化石榴花山:第63军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第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设立于从化市良口镇105国道旁的石榴花山上。1940年5月,日军由江门、三水、佛山方面调集兵力2万余人从从化的太平、神岗附近进犯粤北。驻守在从化良口的国民党63军迎战日军,形成轰动一时的第二次粤北会战。主战场在良口,其中最激烈一役在石榴花山。日军曾用飞机轰炸,施放毒气,大炮攻击,63军将士顽强作战,重创日军,迫使其败窜。这次会战历时一个月,毙伤日军800余人。战后63军收集阵亡将士忠骨3000多具,建墓合葬石榴花山。1946年,国民党重修此墓。后墓碑被毁,1985年,政府拨出专款,在原址再次重修。

番禺七星岗公园:七星岗战斗遗址

1945年1月25日,番禺市桥伪军100多人催收田租和糖捐,劫掠民财。番禺500多名民兵配合部队把伪军围困在七星岗的山窝里,将其全歼,并在其后的3天里抵御了过千名日伪军的进攻。如今,七星岗战斗遗址已经变成七星岗公园,是广州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番禺南村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1944年7月26日,由大队长卫国尧、政委郑少康和副队长卢德耀等同志领导的广游二支队在广州番禺区南村镇的植地庄与侵华日军展开战斗,卫国尧等48名战士为国英勇地献出了生命。植地庄之战,广游二支队得到当地村民支持和掩护,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日伪军70多人。最后,这支抗日部队突围撤出战斗,继续坚持在番禺开展抗日斗争。为纪念这场战斗,民众在植地庄建立了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

南沙虎门炮台:抗战期间中日唯一,军舰对攻海战地点

1937年9月14日,中国海军在现在的广州市南沙区虎门海域打响了抗日海战第一炮,这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唯一一次军舰对攻的海战,也是中日自甲午海战以来的第一次海战。据记载,当日凌晨,日军巡洋舰1艘、驱逐舰4艘向我虎门进攻,虎门炮台当即使用包括甲午海战前购买的克虏伯大炮在内的炮群迎击,中国海军肇和、海周两舰也开炮助战,最终,中国军队击伤敌舰1艘。敌舰队随后外逃,被中国军队战机追踪轰炸。


从化牛背脊:62军15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9年12月,广州附近日军约2万余兵力由增城、从化向曲江进犯。中国军队第四战区第62军组织防御。2月26日至28日,在牛背脊附近歼灭日军1900余人,该师阵亡将士900余名。1943年12月,由第62军和当地政府在牛背脊圩口修建了“62军15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原设立在风景秀丽的流溪河公园的山林内,从化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在旧址区域内重建新碑,保留了历史原貌,为后人瞻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