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5259|回复: 0

[文化研究] 士大夫湛若水没有被历史遗忘 还被后人再隆重地纪念的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0-25 0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湛高知】又是一年一度纪念湛氏先祖的日子,说到这,就不能不提我们这位享负盛名的先祖湛若水,在很多宗亲的眼中,他是一位官至兵、礼和吏部尚书的大官。然而,比湛若水官大,更有实权的人物比比皆是,但他们大都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为什么湛若水不但没有被遗忘,而且还被后人一再隆重地纪念呢?这其中必大有缘由。

我对于湛若水的认识,始于小时侯上学经过村里的祠堂,看到“宜春家学、若水宗风”,就好奇地问祖父关于湛若水的情况,他回答说若水是一位增城的先祖,由于读书读得好,成了个很大很大的官,并借此叮嘱我努力读书,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我难以理解,但“读书”这个词还是在潜意识中起了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爱好和习惯,可以说是若水先祖对我的间接影响吧。
                       
教科书告诉我们,宗教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精神麻痹,本质上是一种统治工具,如果按这个逻辑,那儒家也算是一种宗教,是皇帝老儿任意妄为的专权工具,这曾经让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反感儒家。后来有一次听到时评人文昭的《中国历史的90%统治者不叫皇帝,叫“传统”》讲解后恍然大悟,原来恰恰相反,中国古代帝皇是无法完全专权的,因为他们的头上有三座大山紧紧地压着。
 
第一座大山是“天命”,就是你必须证明你家族的皇权是上天唯独赐予的。如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典故,明太祖朱元璋脚下有“七十二颗大痣”的帝王标志的传说,都是为了证明这个皇权是“天命”所归,
 
第二座大山是宗法权威,即家族继承的合法性,以明朝为例,从太祖朱元璋之后一到末代崇祯皇帝,都要解释清楚自己的皇位是如何继续如来的,并要得到主流舆论的支持,即使明成祖朱棣是通过篡位上位,但也只能敢说是“清君侧”,不敢说是推翻并无道德原则问题的建文帝。另外,明朝发生过一件叫“大礼议”的事,就是嘉靖皇帝与正德帝旧臣之间关于嘉靖是继承谁的帝位闹得不可开交,长达三年之久,可见,宗法权威对皇权合法性的必要性。
 
第三座大山是“圣人”,就是孔孟之道的士大夫阶层了,体制内叫文官集团,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道德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他们的手上。皇帝的“翰墨青史谁来书写,功罪千秋谁来定论”就是士大夫根据孔孟之道来判断的,你得助,就多助,失道,就寡助,死后给你的谥号还超难听,甚至谥号也不给你,干脆斥为“贼”,让你遗臭万年,问你怕未?

这就对皇权构成相当强的制约,实际上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历史上不是没有皇帝想尝试过搬掉士大夫这座大山,如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想过杀掉那个屡屡犯颜极谏的士大夫魏征,让士大夫们闭嘴,但最终不但没有下手,而且还心悦诚服魏征的谏言。另外就是一位绝代暴君,他就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但即使“偶语诗书,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的高压下也没能成功,最后暴秦在他死后4年被推翻,这就是失去士大阶层夫支持的下场。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明君和暴君尚如此,其他皇帝想专权统治难以登天。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皇权社会结束后,有一位统治者在他有生之年成功了,他就是通过反右倾和文革,彻底消灭了士大夫阶层,自称秦始皇+马克思的毛泽东了。
 
宋代大儒张横渠总结出士大夫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经典。我看过湛柏欣写的《湛若水大传》,看到湛若水终其一生,创立并践行“随处体认天理”理学思想,就是为了履行士大夫的使命,客观上为限制皇帝滥用权力,下教化官员和臣民,社会因而安稳起了重要作用。他给子孙后世的遗产,就是士大夫精神,怀苍生疾苦,敢说勇担当,这正是“若水宗风”,这也是他被后人隆重纪念的主要原因。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