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中旬,菊泉中学(“尚书府”遗址)在铺设小广场花岗岩施工时发现“尚书府”遗迹——红砂岩。2015年7月21日,增城区文体旅游局文物科、增城区博物馆、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以及当地专家、学者、文人一行10多人前往探究,他们一致认为该遗迹是“尚书府”的天井(或天井走廊),必须对其原地保护,并进行局部展示。

(专家、学者、文人探究新发现的红砂岩;“232”为“尚书府”原貌。)
考察人员一行仔细观赏鉴定被挖出的红砂岩,只见这些“红石条”每条宽为30厘米、80厘米长,比较整齐地铺设在泥土上,施工现场发现了一些古时用的瓷器。考察人员经过认真探究认为,这些红砂岩铺设的地方为“尚书府”的天井(或天井走廊),是增城区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意义非常重大,建议相关单位做好原地保护工作,竖立标示标识,并进行局部展示介绍,为后人了解研究湛甘泉文化及尚书府提供材料物品佐证的同时,也让菊泉中学学子乃至新塘人民拥有更多更好的记忆和家乡荣誉感。
湛甘泉是明代大儒,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现在以纪念崔菊坡和湛甘泉而命名的菊泉中学,就是“尚书府”的遗址。据大量史书记载,“尚书府”极具明代建筑风格,府前有个约五十厘米的高台基,台基上有个由十二根柱支撑起来的牌坊,工艺精致。府内有三进,阴阳合掌的湛尚书塑像置在后进的神龛中。文化大革命初期,尚书府遭到严重的破坏,牌坊被推倒,甘泉塑像被焚烧;后来,连建筑物也被拆除掉,只剩下残台废基,默默地见证着社会变迁的沧桑。
该贴已经同步到 lujunfei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