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慎之家塾位于增城市中新镇福和郑新村。是郑景贵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资兴建的。平面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两侧有青云巷和东西厢。正门石匾刻有“慎之家塾”四字。塾院面宽50米,进深31米,面积[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麻车“舞火狗”是广州汉人村落特有的一种民间游行舞蹈活动。各种“火狗”模型用竹篾编织而成,种类多样。“舞火狗”从最初旨在驱瘟避邪的民间活动,已逐渐转变为多功能的传统舞蹈活动。除了驱瘟避邪,该活动还表达[阅读全文:]
摘要: 古时增城增江河畔有个塔,位于增城市荔城街的中坚豪庭附近,叫雁塔祠。传说明朝时,善男信女入庙进香,络绎不绝,香火颇盛,随着人气渐旺,这里变作荔城的游览胜地。不料,后来庙中来了几个实为好色之徙的道士,他们在[阅读全文:]
摘要: 民国十年版的《增城县志》记载:唐武宗时,罗浮山人轩辕集入朝谈仙论道。至唐宣宗时,他岁数已达百余岁,面颜红润不老,白发飘飘垂地,若他端坐暗室中,能清楚地看到从他双眼里发射出来两束奇光,有好几丈。他像何仙姑[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新塘人自宋代以来就信奉“帅府爷”。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新塘的“帅府爷过坊”日。所谓“过坊”,就是将“帅府爷”的神像从供奉祭拜的一坊接送到另一坊(“坊”即街道,古时将城邑分为若干区域,称为“坊”,[阅读全文:]
摘要: “有位水仙,在山之巅。冰清玉洁,手托白莲。白水仙瀑,令人留恋。”这是传唱在增城市的一首歌,亦是白水仙瀑的一段故事。唐朝天宝年间,济世为怀的何仙姑,在增城北部山区行医采药,采得桫椤、座莲蕨、石[阅读全文:]
摘要: 在增城市派潭镇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封门森林公园,有一个湖叫七仙湖。为什么叫七仙湖呢?说来还有一段故事。相传生于唐代的增城女子何秀姑,因其心地善良,扶危济困,修道成仙,成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有一天,她随[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新塘镇石巷庙天后宫天后在增城市新塘镇民间传说中,原是宋代福建莆田一个普通渔女。她因未婚夫出海捕鱼遇风浪葬身大海而悲愤投海殉情。誓死保护出海船只安全的临终誓言使她死后屡屡显灵于海上。她常常救难济危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