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在人喝茶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就本地而言,有红茶、绿茶、铁观音、菊花茶,各地还有奶茶、咸茶、豆茶、擂茶、工夫茶,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其趣。然而在增城市增江两岸的渔家和农舍,过去却流行着一种不用茶叶、经[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正果镇兰溪有个畲族自然村。过去,女人的发式有个习俗十分有趣。她们头上都是梳髻的,但有明显的分别。未婚女青年的髻,梳成一叠;已婚女人的髻梳二叠;老年妇女的髻梳成三髻。这个梳髻的习俗,除表示她们的不同[阅读全文:]
摘要: 客家山歌“过山拉”在增城客家山村广为流传,尤其在派潭深受欢迎。派潭客家村民喜欢在劳动中和节庆时唱“过山拉”,并配以客家凉帽、围裙、手帕、手巾、草帽、竹板等道具,将客家文化的魅力展露无遗。据派潭镇文化站老[阅读全文:]
摘要: 稼宝堂(船厅) 位于三江镇岗尾村,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整体建筑由张氏祠堂及书房组成,因建筑造形近似古代“官船”,俗称“船厅”。檐板刻满喜雀闹梅纹饰,步梁上饰浮雕仙桃、狮子怪兽和鳌鱼装饰;步梁下有浮云彩雕,[阅读全文:]
摘要: 姚氏宗祠 位于三江镇金兰寺村,明癸亥年建造,面阔五间深四进,面积1035平方米。大门用坤甸木镶框,墙裙、立柱、地面全用红砂岩石构建;檐板、驼峰斗拱、雀替梁枋等的木雕装饰优雅;灰塑、石刻、砖雕精湛细腻。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何氏宗祠 位于仙村镇西南村,始建年代不详。整座建筑以鸭屎石和红砂岩为主料,灰砂三合土铺地,有较多的明代建筑工艺特色。祠为五间三进,保存完整。[阅读全文:]
摘要: 湖山单公祠 位于石滩镇元洲村山角街,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56),占地面积428.6平方米。梁上有造型别致的石驼峰斗拱,雀替、檐板施通花雕饰,保存完好。主祠对面建有“书房厅”,门框有椭圆形、叶形、六角形[阅读全文:]
摘要: 陈氏祠堂 位于新塘镇新街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额匾为明代大儒湛若水手书,整座建筑遍施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饰物,其构图设计新颖,雕工精湛,保存完整,具较高艺术价值。&[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