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云赵公祠 位于福和镇五联高车村,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祠阔五间深三进,正面采用高大趟拢门,左右用三叠灰塑仰莲出檐,檐柱、包台、墙裙用花岗岩构建,穿插梁上的驼峰斗拱是通花木雕,檐下是木雕隔扇,套间饰砖雕[阅读全文:]
摘要: 赖氏祠堂 位于小楼镇腊圃村,为赖氏四世祖汝弼筹建于元代,建筑面积930.3平方米,一、三进仍保存元代建筑风格,为增城罕见。木构件是通花木雕、木屏风式大门,枕石刻有精美的石雕。[阅读全文:]
摘要: 西南村位于增城市新塘镇东北部,10多座祠堂是村里最独特的风景线。其中何氏宗祠是村民的骄傲,宗祠建于明朝,至今有500至600年的历史。其他祠堂大多建于明清年间。宗祠是家族团结的象征。村民介绍说,尽管时代[阅读全文:]
摘要: 珠江三角洲最负盛名的龙船景,是广州市郊增城县新塘景。新塘地处东江和珠江汇合处,江面宽阔,是表演龙船景的理想场所,每年都有不少龙船从各地赶来“应景”。各乡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如东莞从五[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村有个古老旧习,每年端午节和七月十四日,家家户户都要在早上做荷叶饭,将煮好的猪肉饭,用荷叶包扎好带上山去找一所大庙避灾。以早上八点半钟为界,六十九岁的都要离村,七十岁的老人家留在村里,烧[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舞春牛 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阅读全文:]
摘要: 增城中秋鱼灯舞农历八月十五,增城市派潭、福和等地的一些客家山村,有一种传统的群众文娱活动,就是舞鱼灯。鱼灯,相传是老一辈从顺德引入的。顺德大良鱼灯是与佛山秋色、番禺沙湾飘色齐名的广州府“三大会景”之一。[阅读全文:]